第七章 道书(2 / 2)

小花随着钟文一起蹲下身子,观看起大石块上的字符起来,小花因不认识字,自然也不知道这石块上刻画的是什么,看着就像是鬼画符了。

“哥也不知道,估计是哪位古人刻在这里的吧。”

钟文一直盯着石块上的字符,想从中知道一些什么,更或者想知道这字符里写的什么,可惜没有笔和纸,要不然的话,钟文一定要把这些字符抄写下来,留待以后慢慢研究。

随着钟文的仔细观看,这些字符与着自己前世所学与研究的字体相之比较,渐渐清晰了一些。

当然,这些字符并不是钟文完全看懂的,因为有着不少的字符已经有所缺失,甚至有几个字符都已经斑驳不堪,快要辨认不出来了。

“钟家小娃,你们在这里干嘛?大殿现在还在修缮,切莫又被砸伤了。”

道观里的一位中年道人正好此时经过,看见钟文兄妹俩蹲在角落里,面对着大殿角落的基座。

“道长好,我们无事,就来这里看看,这里有些字符,不知道写的什么。”

钟文见着一位道人过来后,赶忙站起身来解释,而这位道人,钟文也是识得的。

“这些字符在这都好些年了,也不知道写的是什么,其他的偏殿中也有不少,钟家小娃,你们要是没事,就离开这里,我们正在干活,要是不小心又把你给砸伤了,那可就麻烦了,你们俩赶紧离开吧。”

道人说完后,随既又去干活去了,留下钟文兄妹俩,继续蹲在角落里观看起石块上的字符。

钟文的心思沉浸在这些字符当中,而小花却是无所事事,一会儿站身来,又一会儿蹲下身子,东张西望的。

随着时间的推进,小花已然有些忍受不住了,想拉扯一下像是傻掉的钟文,可又怕打扰到了自己的哥哥。

“哥,我们不要在这里了。”

小花最终也没抵住自己的无聊,拉了拉钟文的衣角,把钟文拉回到现实。

“行,我们去别的偏殿看看。”

钟文站起身来,带着小花,去了其他的偏殿各处看看瞧瞧,其他几座的偏殿,以前的钟文少有来过,更是不知道这些偏殿角落的基座处,同样也刻画着字符。

几座偏殿的各角落基座上,都刻画了不少这种字符,基本也都是几十来个字,钟文也不知道这么些字符刻画在这里代表什么意思,更是不可能知道这些字符有着什么含意。

字符刻画的有些散落,组不成句子,也组不成词语,钟文的脑海中,一直想把这些字符组成词组句子,可一直也没法串连起来。

小花每到一座偏殿中,总会向着供奉的道君躬身行礼,嘴里念念有词,钟文也不知道小丫头在念叨些什么,或许在求上苍保佑家人吧。

几座偏殿看了下来,十六处的角落基座石块上,都刻有几十个字符,算下来得有千把来个字符,而且有着不少重复的字符,钟文心中猜测,这些字符肯定是一篇关于镇殿压石的道文。

至于这篇道文有何作用,又是何人所刻的,一切都是个迷,观里的道人不知,也不知道那位李道长知道不知道,或许是知道的,但能不能组成一篇道文,那就两说了。

钟文心中寻思着,等这两天有空了,一定要把这些字符给抄录下来,好好研究一番,自己前世的最大爱好,就是研究这些古文了,说有意思吧,也挺有意思,说没意思吧,对于不懂的人来说,那确实没什么意思可言的。

“小花,我们走吧。”

钟文想通了一切之后,唤了小花离开龙泉观,而且此时已是下午了,虽然没有中饭可吃,但肚子早已开始叫唤了,钟文还想着一会去山林边,摘一些可食用的东西填一填肚子。

家中无多余的粮食,只能采一些嫩芽枝叶,或者小果子来填一填这快要饿扁的肚子了。

PS:在灾荒年代,不管是人还是动物,基本没有什么可吃的,只有挖野菜,摘树叶,嫩芽枝,野果等物来充饥,再加之,古代人对各种植物的辨认缺少系统的学习,更别说认字或者百科全书什么的了。

古代的粮食产量可以说是低到吓人,依照现有的资料记载,如今的一亩地,在唐朝时期,大概是接近两亩的面积,家中授田比如有一百多亩,每隔几年轮耕一次,比如说是一百五十亩,也只能耕种五十亩,其他一百亩都属于轮耕的田地,一亩的产量,也只有几十上百斤而已,再加上杂草众多,没有肥源以及化肥等东西,产量也是提高不上来的。

当然,根据华夏农业发展史上记录,说有产出三五百斤这样的一个数值,看客们就当是个笑话吧,别说三五百斤了,就是二百斤的话,那也属于祥瑞了,据作者所了解,八九十年代时间,在没有杂交水稻出现之前,一亩田地的产出,也只有六百来斤的稻谷,这还是深耕细作,家肥齐上的情况之下,当然,这个产出并不代表所有,只能说某些地方,而在唐朝想要出产三五百斤的粮食,书友们可以仔细分析,在此,作者也就不再赘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