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六章 又一年(2 / 2)

话说利州府别驾郑之,打听说那曾得利死了之后,他就在家中大摆宴席,以示庆祝。

而他所请的人,基本也都是与他交好之人,毕竟,在这个时间里摆宴席,确实有些说不过去,但他郑之,还真就摆了宴席了。

虽说他摆宴席就是为了庆祝,但这名头,却是不能如此的说出去。

他郑之高兴啊,高兴的都有些找不着北了。

只要曾得利一死,他在任之上,可就好做多了,没有地头蛇,一切的公务,也将会水到渠来。

他也曾怀疑过是龙泉观的李道陵所为,但细想之后,又是否决了这个念头。

毕竟,李道陵可是一位高人,那是不屑去做这种刺杀之事的。

而那位与曾家关系较好的刺史,此刻却是出去踏青去了,就是为了躲避曾家的老夫人的纠缠。

虽说那刺史与曾家关系较好,但也是建立在利益之上。

曾得利一死,这利益也就崩了,谁还管你曾家如何,是崩塌也好,是分家也罢,他一个刺史可不愿参与其中,省得惹来一身的骚。

这真是应验了那句话,墙倒众人推。

至于龙泉观以及龙泉村,冒似一点变化都没有。

哪怕曾得利死亡之事,也未曾影响到这里,毕竟,这里可是远离着利州城几十里之外了。

“九首,你最近忙进忙出的,也都少见你习练剑法了,这是为何啊?”

某日,李道陵逮住正准备离开龙泉观的钟文。

“师傅,我这不是在背医书嘛,很多的药草,我只知其名,不知其物啊,所以,这才去山林里寻找一些药草看看,也好辨认一番。剑法什么的少练了些,但每天也从未间断过。”

确实,钟文最近一直在山林里寻找一些药草什么的。

他这些时日以来,少有像以前一样,天天勤练剑法了,但每天总还是会抽出一两刻钟出来,习练一下剑法枪术什么的。

这近一个月以来,他每天进进出出,忙着去辨认药草。

其实,这也是钟文接下来的时间里,需要着重去学习的东西。

打自从自己舅舅舅母被伤之后,他感觉很是无力。

如果不是仗着自己师傅和陈丰,他估计真是没有办法能治好自己舅舅舅母二人。

所以,这些日子以来,钟文着重在学习着医术。

不过,目前他却是没有去找李道陵问问题,反而是开始辨认起一些药草来。

话说,龙泉观所在这片区域,属于西南大巴山脉,山林植被繁茂,生长着众多的药草。

虽说有着诸多种类的药草,在这大巴山脉生长着,但同样,有着不少种类的药草,在大巴山脉中是找不着的。

植物药草的习性各不相同,有的喜欢大巴山脉这种环境,也有的喜欢平原或者寒冷的地方,更有的,喜欢湿热的环境。

钟文所背熟的医书中,虽有画着一些简图,但真要辨认起来,着实有些困难。

毕竟,看习惯了彩色照片的钟文,拿着一副简图去寻找辨认药草,确实有些困难。

不过,再困难,这医书中的药草,他必然要全部学全,以及认全。

要不然,只知其名,不知其物的一个医者,那必然是个假大夫的。

这里可不是二十一世纪,这里是七世纪,是唐朝,可没有成系统般的医学院,也没有成系统般的医院。

前世的医生,只需要去学病理什么的,根本无须去学什么化学制药的。

而钟文学的是中医,当然,一些西医的简单东西,钟文也是知道的。

比如开个刀,消个毒,甚至是一些急救的手法,他还是知道一个大概的,但论西医的其他的手法,那他还真就不知道了。

“九首,那你也不要如此的忙碌,多静一静心,修道学道,讲究的是静心,你这天天进进出出的,为师都难找得到你。”

李道陵并不是担心自己弟子发生什么意外,只是希望自己这个弟子不要把身子给累坏了。

再者,入了道门,自然也要学会静心静气的。

“师傅,我这年岁越来越大了,现在再不努力学些东西,以后年纪大了,我怕记性不够好。”

钟文到还真不因为怕年纪大了,记性不够好。

其实他有着他自己的想法,一来是因为自己舅舅的事情,二来也是因为他想学成早点下山去闯江湖,三来嘛,当然也想做个名家名医什么的。

“唉”李道陵轻轻的叹了一口气,不知道该说什么是好了,难道要继续劝阻如此努力的弟子吗?那这不是打击弟子的自信心嘛。

钟文见着师傅没有啥事了,随既告辞离开,往着山林里纵去了。

又是时过一个月后,钟文父子二人,送着徐氏一家,返回二村。

经曾得利死亡事件之后,徐瑁一家,老实的有些不像话。

就连嫁给曾得利做妾室的那徐瑶,也被遣送回了娘家了,开始夹着尾巴做起人来了。

当那天,徐财见着钟文送着徐氏一家回到二村后,就开始紧闭大门,不敢迈出家门半步。

话说徐瑁一族几个男子,除了那徐达与徐钱被钟文废了双腿无法治好之外,其他几人,到是在这几个月把腿伤治好了。

至于那徐达以及徐钱二人嘛,这一辈子只能躺在床上过一辈子了。

徐瑁虽是二村村正,可当知道钟文这个大杀才再临二村之后,哪里还敢叫嚣,钟文真要是再打上他家门去,屠了他们一家,他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了。

毕竟,他们家的最大的靠山曾得利,早已在几个月前中毒身亡了,没有了靠山,他们哪里还敢像以前一样,横行乡里的。

第二日清晨,徐瑁一家,用着牛车,驮着一百贯钱,来到徐氏家,说是要赔礼道歉。

徐氏一家哪敢收这二村村正家的赔偿钱啊。不过,钟文却是直接把这百贯铜钱直接搬进了徐氏家中。

有钱不要是傻子,更何况自己外祖母家穷的都没有一文铜钱了。

有了这一百贯的赔偿钱,以后这家中,也可以过得更好一些。

不过,钟文可没有这么大方,一百贯钱虽说是赔偿过来了,但这驮着铜钱过来的牛和车,被钟文强行留下来了。

徐瑁一家屁话都不敢放一句,一个劲的告饶,夹着尾巴离去。

至此,钟文估计那徐瑁一家,在这二村中,威信扫地,将不敢再随意欺负二村的村民们了。

事了之后,钟文父子二人在徐氏家中待了一天,返回家中,继续着他们每日的事情。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一晃之间,脚步迈入到了贞观七年,公元六百三十三年。

在这几个月中,钟文每日里,忙进忙出,不是向李道陵讨教医术,就是去山林里辨认药草。

通过近一年时间的学习请教,钟文不敢说自己的医术如何了得,但也算是可以治病救人的大夫了。

当然,这也仅限一些普通的病患,真要是一些疑难杂症,钟文估计也是束手无策。

学医,可不是靠他的记忆力,背一些医书,就能治疗所有的疾病似的,而是要靠临床实践,积累诸多的诊治经验,才能成为一名医术大家。

何为名医?你见过一个十几岁的小孩是名医吗?或者你见过一个二三十岁的医生是名医吗?

那基本是不可能的,更何况这是中医,中医更是讲究经验积累,讲究辨症施治,讲究下药准确。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多一钱少一钱,都有可能加重病情,所以,这用药才是关键。

望闻问切,虽说是这中医诊病的基本,但只论述,不识药性开药方,那也是会说不会做。

而钟文他,着重点却是在药材上,望闻问切什么的,他到也学了个通透,但真要熟练,还需要更长的时间以及更多的经验,才能更为精准。

学医是一门时间的学问,同样,也是一门经验的学问,更是一门深奥的学问。

就如李道陵一样,医术学了几十年,用了几十年,自然也就能治病救人了。

可钟文却是不行,他还需要更多的时间,更多的经验积累,才能有望成为一名医者。

不过,目前的钟文可没有过多的时间再去学什么医术了,因为,他的麻烦到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