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6章检阅三大营上(2 / 2)

第二天是个晴朗的日子,太阳早早地就升了起来。三大营的驻地在今天的宛平城一带,距离皇宫也就十几二十里的路程。朱友建向来没有乘坐御辇的习惯,这次自然也不会例外。

恰逢这天也没有朝会,朱友建起来之后,在宫女的服侍下,换上一身戎装,与等候在宫门外的百官们作别。之后就跨上白雪骥,带着李青黄得功等人,打马扬鞭,出城便往宛平疾驰。幸好这时候还比较早,吴六奇也已经带着人将皇宫至右安门的大街封锁,不然还不知道要闹出多少鸡飞狗跳的扰民之事呢!

至于要跟着一同前去的那些文官们,这些人都是乘坐马车,速度自然比不过朱友建,这会儿早已经不知道被他甩下多远了,说不定他们都才刚刚出了右安门。

白雪骥作为一匹纯种的汗血宝马,不仅速度很快,而且耐力也非常好。虽说在负重上可能有些不如其它马匹,但现在只是载着朱友建一个人,又不是跑长途,自然还是很轻松的。最重要的一点是它的外形也十分漂亮,朱友建作为一个帝王,骑在这样一匹马上,还是很给他加分的。

李青和黄得功等人的马虽然比不上朱友建的白雪骥,但也都是千里挑一的好马,在短时间内的爆发力自然也不弱,还是能够跟得上的。十几里的路程,虽然不是眨眼就到,但也不过用了半柱香的功夫,他们就已经来到了三大营的门口。

洪承畴这时已经带着一干高级将领们,如徐允祯常延龄等人,全部身着戎装,在大营门口等候着了。见到朱友建到来,洪承畴便立刻带头引着众人向朱友建行礼问好。看到众人对自己行的是举手礼,而且做的也是十分标准,朱友建不禁微微点了点头,看来王府仪仗司的那些人把他们练得都还不错。

其实行举手礼并不能算是朱友建标新立异,要知道,这时候不论将领还是士卒,基本上都穿着盔甲。一套盔甲虽然未必会很沉重,但为了保护身体,许多地方设计的都是很坚硬的,因此不少关节等地方相对都是很难弯曲的。所以在军中的时候,不管是将军还是士卒,一般都是不会行全礼的,于是就衍生出了各种各样的军礼。

但军礼看似简化了不少繁琐的礼节,可有时候仍然会有些不便,譬如单膝下跪,抱拳弯腰,这对于那些身着重甲的将军们来说,也真不算是一个多么轻巧的动作。所以相对来说,行举手礼以及举枪礼,还有注目礼就要好很多,也会比较容易做。

不过当然了,在推行这种新式军礼的时候,也是遇到了许多的问题。在朱友建刚刚得到天启帝的允许,能够组建卫队的时候,他挑选了黄得功等三百人之后,就已经开始对他们进行新式军礼的训练了。

尽管当时黄得功等人对此不理解,但因为这是信王殿下的命令,所以最终他们还是照此执行了下去。并且以老带新,王府仪仗司从最开始的三百人一直到三千人,再到朱友建登基后黄得功奉命整顿上直二十六卫,举手礼等新式军礼就被这么一直传承了下来。

结果到了三大营这里,最开始时还出了一些问题。常延龄徐允祯等人在跟随朱友建一同前往四川平叛时,曾经见识过这种礼节。当时虽然是有些奇怪,但终归还是见怪不怪,以为只是信王殿下自己搞出来开心的。

直到后来王府仪仗司的兵马进驻三大营,开始负责新训工作,他们才算有些理解明白这种军礼的作用。可洪承畴身为一个文官,虽然现在转型武职,但对于礼节这些东西还是看得很重的。见到他们使用这种军礼,也是十分不乐意,觉得没有体现出上尊下卑的意思。更让他不能接受的是,下级在给上级敬礼之后,上级竟然还需要回礼!

于是就因为这件事,洪承畴还去找了孙承宗,然后又面见朱友建,希望能够让三大营不使用这种新式军礼。结果是朱友建亲自下场,与内阁及洪承畴一场唇枪舌剑,最终拍板把这件事情定了下来:以后凡是在军营之中,全部行新式军礼。出了军营,则仍然行原来的礼节。

朱友建身着戎装,头戴一顶御用的圆顶宽平沿金盔,披着一件大红色的披风,腰间斜挎着一把宝剑,看上去骚气无比。但其实就连他身边的几个人都不知道,为了装这个逼,他整个人这会儿都已经湿透了,甚至连底裤都是湿的。不过在众人的面前,朱友建什么也不能表露出来。因而他也只是抬手回了一礼,连话都没有说,就挥了挥手,在洪承畴的引领下,进入了大营。

此时的大校场上,已经黑压压的站满了人,四周各样的旗帜在风中轻轻摇摆着,不时地会有骑着马匹的传令兵或是纠察兵从其中穿过。

常言道:人上一千,彻地连天;人上一万,无边无沿。而此时站在校场之上的,足足有六万之众!也多亏了三大营的驻地原本就能驻扎十几万的兵马,不然现在这六万人还真的站不下呢!

可以说,经过这段时间的训练,这些新兵的队列站的还是很不错的,不论是横看还是竖看,亦或是斜看,都已经很接近后世人民军队的标准了。朱友建满意的点了点头,看上去所有人的士气还是很不错的。他纵马来到校场的正前方,跟着一个翻身,就跃下了马,缓步登上了点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