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四章 公器私用(2 / 2)

他道:“本县不管别处如何,但在本县辖下,我就不许这样的事发生。”

众粮商:……

双方最后不欢而散。

杨和书虽然是县令,但他才来,上任不过半年,这半年来除了赊牛这一件事外,他也没做什么出格的事,而且他人还很年轻。

哪怕他是官儿,大家也总是下意识的觉得嘴上无毛的小子办事不牢靠。

所以他在罗江县内的威势还真比不上当年刚来的傅县令。

众粮商不把杨和书放在眼里,回到家里一商议,便也派人下去收粮,收了一圈,发现很难再以八文以下的粮价把粮食收上来。

因为杨和书那个小肚鸡肠的,被他们气到了,一回县衙就叫差役们把各乡里正叫来,要求他们敲锣打鼓的通知下面的乡民,县衙正在收购谷子,十文钱一斗,麦子则是十五文一斗。

并不是所有的里正都会听杨和书的,毕竟有些里正跟粮商的关系挺好的。

甚至可能还沾亲带故,或者干脆就是本家人。

但这里不通知,隔壁里一敲锣打鼓,这边也就知道了,所以没用两天,罗江县上下村庄,就是偏僻如七里村都知道了,更别说别的地方了。

于是众粮商更加收不上粮食来了。

他们也没急,等了两天,发现杨和书一边抽调了一半的人手回去收记赋税,一半的人继续在外收购粮食。

而且这一次杨和书还花钱请了不少人,这些人便是以前县城里到处收保护费的混混。

也不知什么时候,他们竟然听杨和书的,这会子直接被雇去看守,搬运和运输粮食了。

众粮商:……

眼看着县衙就要把各村今年多余的粮食收上来完了,他们也忍不住出手了收购了。

一家人不住,其他家就只能争相下场,一下子就把价格提到了十文钱。

但这会儿也不知道因为什么,村民们依旧不乐意把粮食卖给各粮商,还是更喜欢卖给县衙。

没办法,粮商们咬咬牙,把粮价又往上提了一文,刚好比县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