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4章:老魏家的取经之旅(2 / 2)

城外的“郭”按照吕武的规划,一旦合拢起来,其实就会成为外城。</p>

并且,“郭”的规格借鉴了杨隋建造大兴城的“坊”制度。</p>

更直白一些,其实就是现代的“区”。</p>

吕武在“阴”地建城,更多的是一种实验性质。</p>

他需要累积足够的经验,以后再建城,超大概率会一下子就往大了来建。</p>

地点可以是在北疆的盆地那边。</p>

也能是在渭水边上。</p>

看到时候老吕家能将实际控制范围搞多大。</p>

水泥路从外围一直延伸到城池内,笔直地贯穿了整座城池,一直修到“霍太山”的山脚之下。</p>

“霍太山”面向西边的山体,能看到一座又一座的山庄。</p>

说起来,魏氏在“霍太山”也有一座山庄,只不过并不是属于他们,是吕武给魏氏长留的居住地。</p>

有相同待遇的还有韩氏以及智氏、赵氏。</p>

魏绛进入到城区,发现这边的建筑物也太整齐了一些,是其它城池所看不到的。</p>

建筑物并不另类,除了夯土墙之外,便是茅草屋顶。</p>

说白了,还是茅屋。</p>

每家每户会在前面留个院子,扎起篱笆墙将院子围起来。</p>

院子里面基本都有树,提供小憩的亭子,再来就是栽种蔬菜的田埂。</p>

这种规格的宅院,其实不是武士家庭,便是小贵族的待遇了。</p>

魏绛大道两旁的水沟给吸引住了。</p>

水沟当然不会是什么稀奇玩意。</p>

令他茫然的是,为什么每一条水沟都有流水,并且流水会从某个漏斗一般的装置倾斜到地下。</p>

“武建城之初先挖一物,为下水道。”魏相看魏绛一脸迷惑,解释道:“外引汾水之水入城,城内之水复而出至汾水会流。”</p>

道理就是这么个道理。</p>

利用汾水的流向,开挖出水渠将水给引进城内,还专门建了蓄水池,提供城内居民平时用水。</p>

一些废水就顺着水的流向,再复又流到汾水里面,完成了一次循环。</p>

大道两旁水沟里面的水很清澈,却不是直接拿来用的。</p>

原理就跟一些老式厕所,自来水一直开着一样,反复进行冲刷。</p>

不一样的是,城池内的循环水不用付钱。</p>

居民真正的用水是一些陶管的输送水。</p>

陶管连接着蓄水池,再分流到一些街坊地段的水池之中。</p>

魏绛和魏相在大道上继续前行,看到不少夫妇直接就在自家门口的水沟边上浆洗衣物。</p>

他们对视了一眼,觉得这个其实能借鉴,就是不知道里面包含了多少技术含量。</p>

街道边上每隔一百米左右会有一个水池,能看到居民正在提水。</p>

至于为什么不是将水利用陶管送到每家每户?</p>

这个是公共设施和私人工程的区别。</p>

吕武自己居住的房子,就有输水陶管送水入户。</p>

愿意出钱的人,一样可以搞一套。</p>

如果有研究西方史的人过来一看,会发现“阴”城的水利公共设施,其实已经达到了罗马对水利工程利用的巅峰时期,只是在某些格局上存在区别。</p>

比如,“阴”城之内看不到空中水渠,陶管是被埋在了地下。</p>

为什么不搞空中水渠?</p>

只能说,一切都是成本问题啊!</p>

技术方面,并不是关键。</p>

吕武为什么会对罗马这么了解?</p>

这是一些“精分”的锅!</p>

谁让某一段时期,一些砖家和叫兽,他们对普及西方历史的责任感,远超让人了解东方史。</p>

这种现象是过了08年才得到遏止,过12年自来水再也拿不到五毛,自然没人去搞。</p>

他们一路上看到太多,足够新奇为前提,印象也就极度深刻。</p>

老魏家目前有建城得需要。</p>

也就是,上一次秦国割土,老魏家在河西那边增加了一块封地。</p>

想要对封地达到利用,不建一座城池是很难做到的。</p>

“‘栎阳’之边有泾水……”魏绛对魏相说道。</p>

河西的封地属于魏琦,魏氏没彻底分家之前,开发新封地,理所当然是全家族出钱出力。</p>

而“栎阳”肯定是由魏相来继承。</p>

河西的新封地面积一点都不小,只是因为秦国并没有开发的关系,几乎什么东西都要从头开始。</p>

对于从零开始建设封地,任何家族都有相同的经历。</p>

只是吧,吕武是晋国近些年来的第一家。</p>

他们这次过来,不是专门想从吕武这里获得建城的方法,其实是想在其它方面取经。</p>

另外,南下出征时期,老吕家与老魏家初步达成协议。</p>

老魏家获得了甲胄贩售上面的总经销权,也就是成了二道贩子。</p>

他们是过来谈这一件事情的。</p>

至于为什么不是长辈来?</p>

谁又能说得清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