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之卷 第二十八章(1 / 2)

 统一之卷

曹操走到地图边,指着上面道,“公瑾,现在大秦,三分天下,已占其二。 只剩下吴国,朕已经命令各部军队修整,等到秋冬之时,便可以整军而下,朕一直就在等着你的水军。 ” “臣一定竭尽全力。 ”周瑜看着地图,眼中闪着光芒,当下君臣二人就着地图讨论起了灭吴之战。

“陛下,东南的防御格局是一个以长江和淮河为依托的多层次的防御体系。 南北对抗,南方主要是依托长江和淮河。 南方一些军事重镇的形成,都是以此为基础的。 长江上通巴蜀,中经荆襄,下连吴越,纵贯东西,延绵数千里,上下游之间相互呼应,使整个南方地区的形势得以完整;另外,长江本身即发挥着对抗北方铁骑冲击的天堑作用(真的三国时期,不用虎豹骑,就是张辽的轻骑兵临石头,孙权也只能远飘夷洲了)。 南方在长江沿线置列有一系列军事重镇,扼守长江的几处要点。 ”周瑜侃侃而论,显然对于东南的局势他一直都在研究着。 “分析精妙,继续。 ”曹操笑道,周瑜果然是军事上的天才,没有让他失望。

“陛下,长江下游易渡之处有二,一是采石渡,一是瓜洲渡,分处秣陵(即南京)的上下游。 秣陵方面也加强对两处渡口的防守。 在这两处渡口的南岸,分别有京口(今江苏镇江)和采石,北岸分别有广陵(今江苏扬州)和历阳(今安徽和县),都置兵戊于守。 立为重镇。 淮河与长江相表里,发挥着双重的屏障作用。 ”周瑜指着地图上道。 “公瑾,吴国方面地布防你很清楚?”曹操看着周瑜,颇为吃惊。 “陛下难道忘了甘宁原来乃是长江水贼,对于吴国的布防,他自然清楚。 ”周瑜却是笑着道,然后继续指着地图解说。

“经营淮河兼有防守和主动进攻这两层战略意义。 想要保据江南者。 对于淮河与长江的这种唇齿关系必然有比较深入的认识,‘守江必先守淮’乃是公论。 吴国在淮河一线也置列有一系列重镇。 主要是扼守淮河支流与淮河的交汇口。 在淮西,主要是钟离(今安徽凤阳)和寿春(今安徽寿县),在淮东,主要是山阳(今江苏淮安)和盱眙。 寿春正对颍口(颍河与淮河的交汇口),挡颍河或淮河上游方向的来敌;钟离正对涡口(涡河与淮河地交汇口),挡涡河之冲。 淮河下游主要支流是泗水,泗水自山东南流。 在淮安附近汇入淮河。 淮泗水路乃是南北水运交通要道,山阳和盱眙即控制着泗水方向的来路。 在泗水方向,若吴国取更积极地态势,还可以经营彭城(今徐州)以图北方,如此南方若是强盛时,可以前出淮北进取中原;而衰弱时,则可以退守长江;若是势均力敌时,则可以以淮河一线为对抗前沿。 (真正三国时期。 不下合肥,吴军竟不能越淮)不过现在徐州在我大秦手中,吴国也只有死守这条路。 ”

“那么,公瑾是认为攻取吴国的重点在扬州了?”曹操轻笑了起来,周瑜的论断的确精彩,不过光这样。 还不能得满分,不过周瑜终是没有让他失望,接下来周瑜得话更是让曹操眼中异彩连连。 “陛下,扬州的确重要,但是瑜以为大秦灭吴首要关键在于荆州而非扬州。 ”周瑜很肯定地道。 “讲下去。 ”曹操知道周瑜得目光看得有多远了。 “陛下,荆州居长江中游,在上、下游之间居枢纽性地位。 荆州外围有延绵的山脉为之险阻,又有大的江河通往境外,从而形成它“用武之国”地战略地位。 从荆州沿长江上溯,穿越三峡。 是为入川的主要通道之一;若是上下游之间对抗。 则荆州可阻遏川中势力之东出。 荆州居东南之上游,立足东南的政权。 必须恃荆襄为上游屏障。 不过对江南政权而言,荆襄地区却也是一个隐患。 若是据上游之势的荆襄地区为敌国所占,会给东南政权构成很大的压力。 荆州地利,可藉汉水北上,还可经略中原,进图北方。 襄阳、武昌、江陵乃荆州境内的三大重心,犹如鼎之三足,撑开荆州形势,使荆州在面向不同的方向时显示出不同的军略意义。 以天下言之,则重在襄阳;以东南言之,则重在武昌;以湖广言之,则重在江陵。 (其实这才是三国争霸地缩影。 )南北对峙之际,荆襄便可为强藩巨镇,以屏护上游,臣以为天下绝未有失荆襄而能保有东南者。 ”周瑜最后下了一个断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