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世衡老了,或者说他的心态老了,自从西夏之战结束后得到赵祯御赐的丹书铁券之后就不再掌控种家军,而是把手中的权利分了出去。
种家军以最快的速度融入到了整个西军体系之中,随着西夏的灭亡,宁夏路的出现,那个距离延州二百里处建起的青涧城已经没有战略价值。
于是种世衡就带着全家老小搬到了神都城,赵祯给了他兵部侍郎的官职,他也在兵部中处理事务,只不过更多的是在养老。
有狄青这位兢兢业业兵部尚书在,他这位兵部侍郎几乎没有什么事可做,负责最多的便是依照军法处置退役的犯法老兵。
那些地方官员处理不了的老兵便在他的处理范围之类,可又有多少老兵会去作奸犯科?
一年也找不不出多少来,种世衡这个侍郎和那些忙的脚不沾地的侍郎相去甚远,但种世衡的安稳却不意味着他的子嗣也是如此。
种家军虽然已经进入了西北禁军之中,但种家的子孙却没有离开,种世衡当初向赵祯几乎没有什么要求,唯一一个便是希望让种家的子孙依旧能在西军效力。
这就是要荫功官,赵祯也没有多想,反正大宋的兵制已经改变,种家的子孙即便是留在西军之中也不会有什么关系。
但种世衡也太能生了,种诂、种诊、种谘、种咏、种谔、种所、种记、种谊一连生了八个,其中种诂、种诊、种谔战功显赫,关中百姓称其为“三种”。
即便是再加以限制,人家自身的本事出众也没有办法,种谔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他的能力甚至超过了他的几位兄长。
他手下的士兵不光训练有素,而且配合默契,在几次兵演中都能和背嵬军进行抗衡,甚至到了擒获踏白军的程度。
这样一来他的提升速度自然是很快,赵祯也注意到了这个西北之地冉冉升起的将星,当然因为他的出身,所以赵祯也刻意进行了限制。
但人就是这样,在一群平庸的人之中,很快就会崭露头角,就如同放置在布袋中的锥子。
种谔便是其中一枚露的最多的锥子,不光锥子漏出来了,甚至还戳到了主人,谁也不希望自己的工具反过来伤了自己。
刘涣是疯了,他不断的私自用兵,当初范大勇的死并没能阻止他,也没能起到震慑作用,大宋的官员在斩杀他之后反倒是大声嚎哭。
一时间范大勇的死从违反军令升华成了追求大义而不得不私下行动的将军,范大勇当初为何会听从刘涣的调遣,这是赵祯最不明白的地方。
他这个人对规矩的看重比什么都厉害,若论忠心的话,他对赵祯的忠诚绝对要比对刘涣的信任要大得多。
可最后他还是选择了出兵吐蕃,这就是矛盾的地方,赵祯虽然相信范大勇可能是被刘涣的大义给说动了,但其中必有重要的东西存在。
现在种谔也是如此,消息是黑手传到的,速度应该是最快的,这也意味着种谔的老爹种世衡还不知道自己的儿子犯下滔天之祸。
快步走向崇文殿,虽然月上中天,但赵祯已经全无睡意,大半夜的召见种世衡,他应该很快明白出了什么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