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初八,又是一个大吉大利的日子,也是赵祯御驾亲征的日子,神都城的城墙上竖起了无数的红色旌旗,大宋火德,崇尚红色,鲜艳的大旗在风中飘扬仿若一层层的血浪。
赵祯不是一个迷信的人,但他还是遵照了礼部的规矩,祭了天地之后才准备出发。
他当然不是亲临前线去指挥冲杀的,坐镇大军的后方就好,如此一来士气也被鼓舞,同时前线将士不用担心他的安慰而小心谨慎,束手束脚以至贻误战机。
赵祯的亲征事实上只是给大军提高士气,稳定军心,除此之外最多的便是能更快的收到战报如此而已,赵祯绝不会干涉各军的作战。
这是多年来他和武将之间的默契,皇帝以独裁的权利干涉武将的正常作战,这本身就是一个灾难性的错误。
皇帝只是皇帝,极少有能做到雄才大略又文武兼备的,这几乎不可能,隋炀帝事实上也不是一个有勇无谋的人,但很可惜他在征伐高句丽的时候独揽军权,最终也是征伐失败。
放权事实上是一个帝王最难做到的事情,当你位高权重,当你万万人之上,当你独裁的时候,多年养成的习惯便会不自觉的驱使着你去干预权利。
赵祯知道这个习惯,也经常被这习惯左右,但他努力的去克服,因为通过丁度的讲史,他发现,有时候平庸的皇帝任用将才往往会获得战争的胜利。
反而是那些雄才大略之主会在战争上栽跟头,有时甚至是狼狈不堪,丑态百出。
为何?当然是因为他们自认为自己有才能指挥军队,既然当了皇帝可不就是全天下都应该由他指挥吗?
这时候,高高在上的君王就会忘记,皇帝也是一个职位,他即使权利再大也只是皇帝,并不能担任将领的位置,有的根本就不具备良将的潜质。
否则也不会有那么多君王感叹“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而那些天资平庸的君王却是恰恰相反,他们贵在知道自己的不足,不会轻易的干涉将领的指挥,只要用人的当,往往会收到奇效。
赵祯便是如此,他不会干涉军队的日常事务,也不会对如何打仗指手画脚,只是命令将领以什么样的速度前进,并且提醒他们注意补给,剩下的事情纯粹是当一个“吉祥物”。
当然,在如何用兵这一方面还是需要由参谋军事院的随行参谋负责,这些人天生就是“纸上谈兵”的,他们并非是庸才,恰恰相反各个都是战术能手。
所谓的纸上谈兵在这里完全是褒义词,意思是运筹帷幄于千里之外,通过不断汇集的战报,军情,他们能以最快的速度进行推演,同时得出在什么地方进行伏击最合适。
主要的目的便是给带兵的将领们提出建议,当然只是建议而已,至于将领们要不要听从,决定权完全在他们自己手上。
参谋的作用只是信息处理,分析,更多的时候只是服务与赵祯一人而已,并没有指挥军队的权利,所以对待他们的客官意见,将领们也会有所考虑和采纳,这样也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