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才微微一愣,随即躬身退下,他已经知道官家要干什么了,草原上的事情已经差不多解决,而眼下就剩契丹还在苦苦挣扎,这时候调兵,显然是要对契丹做最后一击。
只不过…………官家是如何放下心中负担的?
赵祯和萧挞里的事情并没有多少人知晓,即便是大宋也只有范相公和蔡伯知晓其中的来龙去脉,剩下的也只有自己了,官家迟迟不肯对契丹动手,其中最大的担忧也在这里。
眼瞅着秋去冬来,草原的气温在急速的下降,昼夜之间的温差也较大,白天的草原还是暖洋洋的,可一旦入夜,即便是穿再多的衣物也觉得寒冷。
而冬天也意味着万物凋零,这在华夏百姓眼中属于冬藏时节,把多余的粮食收集起来妥善保存,以应对春天到来后的青黄不接。
但契丹人却是没有什么可以冬藏的了,即便是劫掠了茶扎刺部,所获得的粮食依旧不够他们食用,而寒冷的冬天依旧漫长,如同凛冬的寒夜没有尽头。
这时候在草原上已经看不见游骑,契丹人不会浪费一粒粮食,游骑在外不光需要粮食果腹,还需要御寒的衣物,这一切的开销对于契丹人来说都是浪费。
再者说冬天对契丹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对大宋来说也是如此,若是大宋派兵征讨,那就是真的自寻死路,巨母城有着坚实的城墙,完全能有效抵御宋军的攻击,而城墙上的火炮也能取得一定作用。
对于契丹人来说,眼下最大的敌人不在南面的大宋,而在于契丹自身,从茶扎刺部掠夺来的粮食支撑不了多久,而之后呢?
即便熬过这个冬天,待春天到来的时候会怎样?
对饥饿的恐惧充斥在契丹人的内心,他们不知道该怎么办,眼下的朝廷已经给不出妥善的解决办法,民众只能自己寻找办法。
对于草原上的事情他们也不是不知道,眼下的草原各部已经归顺大宋,从一些铤而走险向契丹贩卖粮食的行脚商口中,他们知道大宋对草原诸部的优待可以说是相当不错。
多亏了这些行脚商,若是没有他们契丹肯定支撑不到现在,这些行脚商在草原被称之为游牧商人,他们都是来自于草原诸部,一边放牧一边做买卖,放牧的牛羊就是他们的商品,有时也买卖大宋和契丹的货物。
对于这种事情赵祯不知不知道,只不过懒得管而已。
一者这是对草原百姓的宽容,二者是给契丹以幻想,让他们觉得自己不至于被饿死,这第三便是把草原的情况告诉契丹人,让他们的内心产生动摇。
可以说现在的巨母城和静边城是人心思动,城中人考虑的不光是熬过这个冬天更考虑熬过这个冬天之后该怎么办。
有些人已经花钱想尽办法混入行游牧商人的队伍中逃离巨母城和静边城了,在他们看来这两座城池就是寒冷的坟墓,即便熬过这个冬天也不可能熬过春天的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