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二章 阁部(2 / 2)

谋明 淡墨青衫 0 字 2020-10-13

若要强攻山海关,凭清军的几万人的主力是根本不可能办到的事。

既然如此,满清虽然给大明带来了巨大的创伤,但在文官们的眼中,此辈最多再折腾一二十年,待老辈人物故去后,就会和也先,达延汗,俺答汗身后的北虏一样,陷入内乱之后急剧的衰落下去。

最少在此时此刻南明官员心里,借师助剿,其实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此时的史可法当然不会知道此后的事,听到那个官员不太确定缺乏自信的禀报后,向来行事厚道的他也并没有责怪部属的想法,只是面色难看的挥了挥手,说道:“此类官员要先行甄别,先看管起来,不得叫他们在坊间随意说话,扰乱军心民意。”

“是,部堂大人。”

那个官员明显知道很多南逃官员已经随意在南京城或扬州,苏州一带安身,四处活动,并且京师惨变的消息已经流传甚广,但既然史可法这般说,他便只好躬身答应下来。

“京师消失尚不能完全确定……”史可法犹豫片刻,终是说道:“我等预备多日,总不能无疾而终。四月七日,我在浦口誓师,率大军北上勤王!”

“是,部堂大人。”

四周的官员无不躬身答应,虽然众人可以完全确定,部份南逃官员所说的完全是事实,但既然史可法如此说,各人当然也不会反对。

甚至有人心有明悟,知道眼前这位史部堂的用意。

由于性格软弱,也缺乏驭下的手段,眼前这位史部堂虽然大权在手,行事却远谈不上有手腕机变。

如此的大人物,驭下之道的欠缺就从各种事情的办理上看的出来。

军员名额,各方镇将的响应,各卫的动作,还有南京等地地方官员的准备等等,这一两个月下来,根本没有多少人认真准备北伐之事。

甚至可以这么说,由于崇祯皇帝这十七年来的种种施政举措,使人们对京师的安全和皇帝个人的安危根本不是太上心,甚至完全没有当一回事。

就史可法本人来说,他恩师左光斗被魏阉所害,今上刚即位就诛除魏阉,然后一路重用提拔,崇祯帝本人对史可法是有大恩,但从史可法的表现来看,就算是从私恩角度,其实也并不算合格。

就算是浦口誓师,其实钱粮兵马俱是不济,能上道的最多就是少量的京营兵和操江诸营的官兵,加起来不足万人。

这么一点兵马,北上何济?誓师北上,多半也就是敷衍了事了。

史可法内心着急烦忧,他其实是没有机变和急智的人,坐在眼下的这个位子上实在非他所能。

而且不光是军政事务,同党的吕大器,张慎言,高弘图,姜曰广等人经常到他府邸密议会商,无非就是京师真的剧变,底下的事应当如何料理。

如果皇上南下,一切不需多说,今上御权十七年,严威刚毅,行事果决,大臣们奏对时都是战战兢兢,惟恐出错。

甚至连孙传庭那样性格刚直坚毅的大臣,在奏对时过于紧张,居然导致耳聋。

只要皇帝南下,大局便没有什么好说的,东林党人中确实有奸邪,也有自诩清正的伪君子,但这个党毕竟是万历年间所建,当时士风颓废,官员毫无操守,东林党以关心国事以天下为已任的情怀建立,吸引的也多半是名声不错的清正廉洁性格刚直的大臣,操守总体上还在及格线以上。

南明之事,败于东林,但这些人是因为党争和所谓大义,并非是人们误以为的一群。奸恶小人。

崇祯若至,群臣只有效忠的份,不可能有什么异样心思。

就算是太子和诸王至,天子所生的皇子,任何一个都是毫无争议的监国储君。

可惜崇祯皇帝多半已经殉国,太子和诸王事前没有派到南京来,此时也多半陷落在京师里头了。

这是最令史可法头疼之事,往下去的大局更是扑朔迷离,一旦确定有天崩地坼之事后,立监国,迎新君,再怎么梳理财政,编练兵马,是主动北伐还是被动防御,长江上游的荆襄一带尚有闯军一部份主力,左良玉对这部兵马也是无可奈何。

大西军几乎占了四川全境,一旦出川也是极为难对付的对手。

内部对拥立的争议,外部的各种麻烦,这些都令史可法心烦意乱,北上勤王的各种麻烦就已经令得史可法相当头疼了,想到日后之事,这位掌握实权的部堂阁下,更是心乱如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