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 尘埃已落尚未定(2 / 2)

对于朱儁现在的地位来说。

寻常的权势,他早就是看不上眼了。

汝南袁氏能够给他的,他早就是得到了。

“你这几日待在我府上,不要出去了,过些日子,便离洛。”

洛阳现在是是非之地,更别说现在的吕煜还招惹了李儒与董卓。

即便是在他府邸之上,都可能混入刺客。

稍不小心,便是性命不保。

多待在洛阳一刻,便是有多一分的危险。

“离洛之事确实是需要准备了,但是离洛,煜也不会空手而归的。”

他来雒阳。

最大的目的就是为了求官。

现在这个目的还没有达成。

其次便是求才。

前面的荀彧,有承诺在先,他再去颍川,恐怕荀彧也会来投。

这求才的目的也就达到一半了。

之所以说达到了一半,那是因为吕煜要的不仅仅是荀彧。

像是荀攸,像是郝昭,像是郑及,像是还没有见过面的张辽,都是吕煜的目标。

“求官之事,自然会谋划,你现如今有大名,况且司空长史与议郎郑泰,都是自己人,便是尚书令,王允那老小子,也会帮你的。”

得官看的就是你的名声。

而现在,王生有的,也就是名声了。

就在说话的这段时间,钱塘侯府便也到了。

吕煜与朱儁从马车中下来,很快便进入府邸之中。

钱塘侯府,果然是很简单。

府宅简单。不大不小的府邸里面,却是有一处占地接近府邸一半的校场。

在校场上,白饭着各式各样的兵器。

府邸整体的装饰,也是非常简洁干练的。

进入其中,朱儁先是让后厨准备些酒肉,与吕煜痛饮了一顿。

之后也不再多留了。

主要不是他不想说话,一是顾及到吕煜在雒阳狱中肯定是吃了苦的,现在回来,最好还是要休息一下。

另外一个原因。

他年纪到了,今日为吕煜来回奔波,身体都要受不了了。

尤其是这一天来的一惊一乍,便更是如此了。

作别朱儁,吕煜很快便到客房了。

他这一天,是真的倦了。

这一觉,便睡到了日晒三竿。

起身穿戴整齐,还没吃午饭,眼前便出现了一个少年郎。

锦衣少年郎。

不是杨修,又是何人?

“德祖?”

“吕师。”

杨修见到吕煜,眼中满是小星星。

那是崇拜的眼神。

“我便知晓吕师足智多谋,李儒虽然聪明,但绝对不是吕师的对手。”

他昨夜在蔡府,等到蔡邕回来之后,也是将事情了解的清清楚楚。

而对事情了解得越清楚,他心中便也越敬佩吕煜。

吕师...

果然是吾辈楷模!

“侥幸而已。”

对于杨修,吕煜一开始是好奇的。

到现在,则是爱搭不理。

至于原因...

或许有很多。

毕竟后面的杨修是如何死的,吕煜是做过一些研究的。

三国演义中,导致杨修死亡的“鸡肋”事: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门太阔”事:操虽称美,心甚忌之。

“一盒酥”事:操虽喜笑,而心恶之。

“梦中杀人”事:操闻而愈恶之。

“吴质反计”事:操因疑修谮害曹丕,愈恶之。

“杨修助曹植”事:此时已有杀修之心,今乃借惑乱军心之罪杀之。

综合一下,曹操杀杨修,无非三点:忌才,犯忌,参与党争。

“忌才”就是曹操心眼小,嫉妒杨修的智商高于自己。

”犯忌“就是曹操的秘密(梦中杀人),让杨修拆穿了。

“参与党争”自然就是曹丕、曹植的事。

这三种事,让曹操对杨修喜欢不起来。

然而事实上,曹操肯定不会嫉妒杨修的才能了(忌才)。

曹操都是丞相了,杨修这个主簿,也就是领导的贴身秘书。

虽然在现实中,曹操和杨修的老爹杨彪关系不好,会不会因此不喜欢杨修?

其实不然。

曹操整杨彪的事是建安二年事(197年),杨修当曹操的丞相主簿的时间不能确定,时间上限起码也是建安十三年(208年)。

所以说,此一时,彼一一时。

建安十一年(206年),杨彪为了避祸不招惹曹操,主动申请退休,曹操聪明人,哪不是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啊!

所以曹操提拔杨修为主簿,正是好意。

至于曹操杀杨修,那又是后话。

据说杨修死后,曹操见到杨彪,问杨彪:“杨公为何如此消瘦?”

杨彪回答:“愧无日碍先见之明,犹怀老牛舐犊之爱。”

大意就是因为儿子之死吧,曹操闻言,为之改容。

杨修在犯忌和参与党争则是真的有。

犯忌的故事,史书上,鸡肋事是有的,但是曹操并未因此生气,倒是杨修耍小聪明的事让曹操非常不高兴。

范书《杨修传》:(杨)修又尝出行,筹操有问外事,乃逆为答记,敕守舍儿:“若有令出,依次通之。既而果然。如是者三,操怪其速,使廉之,知状,于此忌修。

杨修在工作时间不请假偷偷出行,并猜测曹操会询问的政令问题,然后提前做出解答,这种小聪明用到工作上来,是没有人会喜欢的。

杨修又参与丕植党争,这就不细说了,与演义故事大部分相同。

杨修死于建安二十四年(219年)秋,他死后,曹操的寿命也只剩一百多日了。

按照《武帝纪》的记载,本年秋,曹操身在长安。

冬十月才去的雒阳。

杨修的死因罗列一下:

范书《杨修传》:且(杨修)以袁术之甥,虑为后患,遂因事杀之。

李贤注引《续汉书》:人有白(杨)修与临淄侯曹植饮醉共载,从司马门出,谤讪鄢陵侯(曹)彰。太祖闻之大怒,故遂收杀之,时年四十五矣。

陈志《曹植传》:太祖既虑终始之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于是以罪诛修。(曹)植益内不自安。

裴注引《典略》:至(建安)二十四年秋,公以(杨)修前后漏泄言教,交关诸侯,乃收杀之。修临死,谓故人日:“我固自以死之晚也。”其意以为坐曹植也。

如此种种,无非就是曹操考虑自己死后会发生“终始之变”,才趁机除掉杨修得。

其实,“不植党争”早在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十月就已经尘埃落定(曹丕立为魏太子)。

至于曹植在“不植党争”里做了些什么,从《续汉书》的内容看,曹植闯司马门事(217年事),

杨修就是共犯。

这件事,直接导致了公车令被处死,杨修这个共犯当时未被处死,已经是法外开恩了。

两年后,杨修被判死刑。

《典略》说杨修罪名之一是“交关诸侯”,就应该是和曹植关系太好的缘故。

说了这么多。

杨修这个人,才能是有的。

但不是政治上的大才,也不是军事上的大才。

况且,弘农杨氏势大,杨彪也不会放人。

招惹杨修,对吕煜没有任何好处,反而会因为杨修的小聪明,让部下失调。

这些原因加起来,也是说明了吕煜为什么对杨修敬而远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