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4章 畏敌如虎(2 / 2)

风雨大宋 安化军 4402 字 2019-07-21

杜中宵道:“团练,骑兵勇猛,炮兵犀利,确实如此。不过,两军交战,最根本的是步兵。没有步兵做一军的定海神针,其他兵种都有缺陷,都有隐患。今日观契丹军,对我们的铁甲骑兵无计可施,配合步兵足以战而胜之。后方的车辆、牲畜都要集结,一时运力有限,炮兵还要等些日子。”

石全彬急道:“待制,为何作战步兵才是根本?今日观来,本军骑兵可胜契丹骑兵,如再有炮兵支持,何愁不能一举击破契丹!”

杜中宵奈心地道:“团练,不管是骑兵,还是炮兵,虽然犀利,但也弱点明显。炮兵怕近战,一旦被敌攻上阵地,就一切皆休。骑兵怕鹿角、器械,怕地形复杂,一个不察,就易酿成大败。惟有步军四平八稳,攻虽不足,守却有余。有步兵掩护,骑兵和炮兵的优势才能发挥出来。契丹是游牧之国,每出兵也要有比骑兵更多的步兵辅佐一旁,不然不足以应变。”

石全彬虽然也曾经统兵一方,但却从来没有经历过战事,杜中宵说的这些,他似懂非懂。重重砸了一下手掌,叹道:“难得如此大胜,不能趁胜出击,一鼓作气击败契丹,着实可惜!本朝对契丹本就败多胜少,几年前又奈何不得党项,此番契丹大胜,说句实话,许多将领都怕了契丹人。很多人眼里,本朝的兵马就是比不上契丹,不只是马不行,就连兵也不行,将也不行,中原汉人就是打不过胡人!”

杜中宵微微点了点头:“有什么办法,谁让败得多了,扳不回来呢。再加上不管禁军厢军,对外屡战屡败,境内可是威风得很,连带着许多人认为汉人不会打仗了,就连汉人自己都信了。”

自晚唐起,契丹就是北方强权,五代时后晋石敬塘割幽云十六州,向契丹自称儿皇帝,这种局面就积重难返了。耶律德光收了幽云十六州,南征入汴梁,天下藩镇召之即来,耶律德光自认中国之主。如果宋军够强,凭借中原的雄厚实力,当然可以北复幽燕,击败契丹。可大宋立国之后,鉴于五代的教训,着力于削弱军队的威胁,几十年下来,军力一年不如一年。自真宗皇帝起,面对外总威胁,就只能不断扩大军队规模,硬堆数字了。凭借着数量优势,大规模战争还能靠着不断消耗敌人,把敌人拖垮,最终让敌人知难而退。这是国力的优势,没有什么稀奇,千年之后**的战力与侵略者的差别比现在还大,不都拖到了最后胜利。但小规模战争,那就毫无办法了。有小规模战斗的胜利,没有战役胜利。

这跟崇文抑武没有什么关系,实质上是为了消除军权对皇权的威胁,禁军基本不再设高级将领。高级将领只存待遇,武将中的节度使可不少,待遇不比宰执差,但他们没有实际的统兵权。禁军中真正意义上的统兵官,几万人的厢都指挥使都近于虚设,真正有统兵权的是营指挥使。一个人参军,哪怕从士卒做到管军,做到了武将之极,同样既没有带大规模兵团的经验,更没有指挥大兵团作战的经验。

为了稳固皇权,太宗之后最少采取了两条最根本的办法。一是收买,武将的待遇要强于文官,但升迁比文官慢,不过一旦有军功又快于文官。再一个是把最需要组织能力的军队,变成了一盘散沙。时人所说的兵不知将,将不知兵,归根结底是一个组织力的问题。营以上,禁军就没有组织能力了。不是军官能力的问题,而是在制度上就没有组织,这样的军队神仙领着也难打胜仗。

文人统兵,根本的原因,不是抑制武将,而是武将在帅一级是空白的,只能用文官填补空缺。文官好歹还有组织的概念,大部分武将那是连概念都没有的,朝廷教的只有临阵授图。

狄青为什么被皇帝看重?就是认为他有为一路主帅的能力,是证明以前军制没有问题的稻草。虽然在西北的时候,狄青从来没有作为一路主帅统兵打过胜仗,到底各个位置都做过了。一定要狄青做南征的主帅,就是要有战绩,证明这是一个合格的主帅,一个从士兵到枢密太尉的主帅。

带了几年兵,杜中宵对这些已经看得一清二楚。对军事不熟,记忆中的知识也知道,军队的战斗力首先来自于组织的力量。组织能力不行,战力怎么可能强?

营田厢军把基本组织设在一千人左右,与历史上的将兵法相差不多,都是一个基本单位。但营田厢军的营指挥使,不是战场指挥官,而应该是上一级。而上一级,是不直接统兵的。

石全彬当局者迷,依然视契丹人为虎,闻之色变,杜中宵不会。今天看了契丹人打仗的过程,就知道自己以前把他们想得过于厉害了。这个道理就跟历史上中日战争时,**面对日军几无胜绩,那时不只是军队,就连人民也觉得日军不可战胜。等到换另一方组织力上来,才知道这种想法有多么地可笑。换成同样的兵器,中**队能把日军打得屎都出来。

不是敌人太强,而是自己太弱。不是汉人不会打仗,是朝廷的军队不会打仗。这是两回事。

这就是被有些人赞叹不已的帝王心术,分而治之。小聪明一时,贻害无穷,最终身死国灭。宋后的军队依然这样延续着,因为帝王看中了这套统治术,宁辱于外敌,不惜荼毒于天下。这样做的帝王,包括无帝王之名而有帝王之实的人,同样被认为是有非凡之才,只是时运不济,被赶到小岛上的,都被许多人称颂着。却不知对于真正的帝王来说,没有公心,何保己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