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四章 主旋律(1 / 2)

 吃过午饭,李思明和曾智一起到了公司。

公司里每一位的雇员,见到李思明都会大叫:“嗨,李,你真的会中国功夫吗?教教我怎么样?”

天知道,中国功夫是什么样的?李思明不得不一再地撒谎说:“这是我家租传的,无血缘关系不得外传。你若改姓李,我可以教你。”

大卫弗兰克尔最近很高兴,《阿甘正传》还在持续上映,海外市场已经全面铺开,票房分成一天天地高涨,这是他一辈子也没有见过这么多的钱。雇员们也很满意,不仅努力有成绩,薪水又长了一次,老板在这方面从不吝啬。唯一有些麻烦的是,公司一天天地扩大,这座大楼不久就装不下那么多人。总之,公司蒸蒸日上,也许某一天能济身一流电影公司也说不定呢。

不过到目前为止,公司只投拍李思明一个人的电影,弗兰克尔知道这不是一个电影公司正常逻辑。在好莱坞,通常是电影公司手中有剧本,然后找导演拍,或者是导演手中有剧本,找电影公司投资。弗兰尔见过不少导演,这些导演中,有不少还是颇有名气,他们想让麦克肯纳公司投资他们的电影。李思明已经在媒体面前透露,将来他会离开好莱坞的,弗兰克尔只好未雨绸缪,找一些好的本子。

“李,听说你将来要离开好莱坞?”弗兰克尔一见面就问道,语气不善。

“听着,大卫,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对你来说拍电影就是全部。而我却不是这样认为。我希望你能尊重我的选择。”李思明道。

“可是公司怎么办?”弗兰克尔有些担忧。

“我本来就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人。”李思明话有所指,但弗兰克尔却以为他只是谦虚,“好莱坞是个丰富多影的地方,每天都有许多人加入到这个***里,只要我们地眼光有足够的敏锐,就少不了会制作出好的电影。麦克肯纳公司想做大做强,就必须寻找更多的剧本,更多的有才华的导演。不断地推陈出新,这才是公司持续发展壮大之路,而我目前不还是在这里吗?”

“我不得不说,你说的有道理。可是,我真的感到遗憾。”弗兰克尔情绪不高。

“大卫,放心吧。我虽然将来会离开,但我会一直关注这方面的,至少我会对你找到地剧本发表一下我的看法。到目前为止,我的眼光还不错!”李思明开导道。拍电影实在是赚钱。李思明没有理由放弃赚美丽国人的钱。只不过,是别人替他赚钱而已,只要看到剧本,他就能知道这部电影有没有投资的价值,何乐而不为呢?

“那么,我们谈一下下一部电影吧?”弗兰克尔似乎忘记了刚才的失望,他对李思明的下一部电影有些迫不及待了,“你准备做些么?”

“这一次,我准备再换个口味,拍一部战争片!”李思明道。

“哦。越战片吗?自从《猎鹿人》成功之后,这类型的颇更欢迎。不过此片也很有争议,有人认为这部电影是对战争的歪曲。另外,你地国家正在打仗呢,在我们美丽国人看来,都是一回事,你得考虑清楚。”弗兰克尔有些担心,“而且科波拉地《现代启示录》让人失望,听说现在科波拉现在到处替别人拍片还债呢。”

科波拉是刀年代中期崛起的一名导演,1974年先后执导经典之作《教父》,《教父续集》而名闻世界。两部影片都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奖,《教父续集》还使科波拉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他还再以《对话》获得葛纳电影节的金棕桐奖,名震世界影坛。

《教父》和《对话》获得的荣誉与巨大的商业成就使科波拉从“才子”一跃而成为“影业巨子”和百万富翁。取得了成功的科波拉开始方雄心勃勃。他想在美丽国电影界当真正的巨子,他要超过好莱坞历史上那些威名赫赫的电影巨头。在他看来,米高梅,华纳,派拉蒙公司的头头仅仅只会理财,而他却既善经营,又会拍片,他要追求自己的艺术之梦了。他要是知道李思明这位“才子”只是打着“艺术”地旗号行赚钱之实的话,不知道该称赞还是鄙视李思明。

经过数年的准备之后。科波拉决定独资拍摄《现代启示录》。他决心把这部影片拍成“大题材”,“大场面”,“大资金”的电影。为了筹集资金,他先把影片的版权卖给了美丽国和欧洲的发行公司。得到了一千三百万美元。这还不够,他又孤注一掷,押下了自己买下的搂房,。盘出了他的出版社,他带着规模有如一个加强营一般的摄制组,一头扎进了菲律宾的丛林之中。但是严峻地现实接踵而至:他向“五角大楼”商借飞机,大炮,兵舰,军方因为不满于这个故事而拒绝了。

不得已之中,他只得高价向菲律宾政府雇士兵,租飞机,买游艇改装成炮舰。在拍摄过程中,又遇到了两次强台风,他精心做成的布景被吹得稀里哗拉,拍摄不得不停顿了六周。正在这时,主要演员因故拒演,不得不重拍他的全部镜头。《现代启示录》总共耗资三千六百万美元。在当时,这恐怕是美丽国制片之上最高的成本记录。这还不算,科波拉为了追求艺术上的完美,不惜一再返工重拍,胶片耗费达一百万英尺以上,历时三年之久。影片拍摄期间,科波拉整天不间歇地工作,饿了吃点三明治,体重掉了三十公斤。

1979年,科波拉赶在圣诞节前发行了这部影片。令人遗憾的是,评论界对这部电影一片死寂,他们竟然看不懂科波拉想在电影里要说明什么。观众们对这部高成本新片也并没有表现出科波拉曾经qi待过的热情。影片没有收回成本,科波拉欠下了一屁股的债。庞大的广告宣传也没有为影片带来福音。该年度地奥斯卡奖角逐中,这部影片又榜上无名。不用说,这对于雄心勃勃的科波拉,是一个沉重地打击。后来,他再也无力独立投资拍片,只能更雇于好莱坞各大制片人,从执导影片中赚钱来偿还债务。到八十年代,科波拉几乎一撅不振。他辛酸地说:“我准备洗手不干了。我看不出我为什么还要在目前的条件下工作。我现在已经不再去电影院看电影,我只是在自己家里放映一些老影片自娱。”

“这个人很不错,我们可以高薪雇佣他来,给我当助手。我正好要拍战争电影,他在《现代启示录》中塑造的战争场面很经典,我正需要这样的人。”李思明对这位“欠债”导演很感兴趣,科波拉现在很潦倒,但是李思明知道此人会再度一鸣惊人的,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来得要好。

让未来的牛人给自己当马仔地感觉很不错。李思明想。要是雇佣未来的美丽国总统,州长之类的,那该多好啊。李思明是个值得信赖的人,这是“别有用心”的李思明给别人的完全相反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