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章 大战之后(2 / 2)

随即,他发布各种命令,命令相应的武将前往接管相应的地方,要是能顺利接管就更好,要是抗拒不从的,武力收复。</p>

尤其是南边的彰斧长城,更是要控制的地方,王元派出吕马童前去接管。</p>

第二天,在邯郸城内,张贴了新的告示。</p>

告示明确宣布,免除赵地百姓一年的赋税、徭役。</p>

得知这个消息,过半数的百姓欢迎,少数人仍然担忧。</p>

担忧的主要是那些上层人士、商人。</p>

在秦国管治的地方,并不是律法禁止从商,而是对从商者收取重税,让从商无利可图,迫使商人耕种。</p>

免除赋税一年,商人顶多再经商一年,一年后还得要重新回乡下种地,这是商人们都担忧之处。</p>

————————</p>

彰斧长城,由王襄率领的五万魏军赶到这里。</p>

两名主将相见,既是寒暄,也发感慨。</p>

赵丰道:“王将军,这里就交给你了,别让暴秦夺走了!”</p>

王襄道:“我奉魏王之命,誓死保卫这里。真没想到啊!暴秦竟然有此奸计,这么快就吞并了邯郸。”</p>

赵丰愤愤道:“哼!我就算暂时待在齐国,也要誓死要跟暴秦斗到底。”</p>

就要离开赵地了,赵丰非常不舍,当天晚上,他喝了不少酒,借酒消愁。</p>

第二天,赵丰带着五万赵军南下,渡过漳水河进入魏地,然后向东行进。</p>

————————</p>

羌国东北部,这里是草原地带。</p>

秦军和匈奴兵在这里对峙。</p>

匈奴兵腰插铁刀、手持弓,人数一万人,由万骑长破六韩率领。</p>

秦军腰插钢刀、手持弓,人数只有五千,由都尉王翳统领。</p>

冒顿派右贤王卜毂拔率五万人南下攻羌国,其中一万人,就是从这位置进攻,在掠夺了附近部落后,王翳率军赶到。</p>

敌军人数多一倍,秦军丝毫不惧,对面人数更多的匈奴兵,在他们眼中就是军功。</p>

望着人数更少的秦军,破六韩有心要吃掉这批秦军。</p>

随着他的一声令下,数千匈奴兵向秦军冲去。</p>

王翳同样下令冲锋,双方皆上前冲。</p>

在冲到射程范围后,双方射箭,互有死伤。</p>

这时,匈奴兵由直冲锋改为斜冲锋,改为冲向秦军东侧,要用以前骑兵管用的骑射对付秦军,尽可能避免与秦军短兵相接。</p>

秦军不一样,要尽量把钢刀优势发挥出来,必须短兵相接。</p>

王翳亲自带着部下们向匈奴兵全速冲刺,冲近敌军后部,短兵相接厮杀起来。</p>

这场战斗打得很激烈,总体来说,秦军占了一定优势,是士气和兵器优势。</p>

经过激烈厮杀,等到匈奴兵只剩下三千余人时,破六韩不得不下令撤退。</p>

王翳没有下令追击,部下伤亡很大,不宜再战。</p>

经过统计,此战击杀匈奴兵6185人,秦军自身战死2663人。</p>

秦军战死过半,用生命和勇气,捍卫秦国的尊严,打出秦国国威。</p>

————————</p>

十月中旬,咸阳,麒麟殿,朝会。</p>

在这里,君臣个个都面带喜色。</p>

因为前方胜利的消息传到了。</p>

在昨天,子婴接到了前方送来的报告,讲述绕道河东、太原,从井陉入赵腹地,奇袭邯郸的过程,最后是长平之战。</p>

这奇思妙策、这突破性的胜利,让众臣意想不到。</p>

原本许多人觉得,要消灭伪赵国的叛徒,还得耗费数年时间,没想到来得这么快,众臣无不兴奋。</p>

钟平道:“陛下,王元将军用兵如神,真乃奇才也!”</p>

子婴道:“灭赵最大功劳不是王元,而是陈丞相。策反陈馀、奇袭邯郸,这是他的献策,他的计策,能顶得上千军万马。”</p>

原来又是陈平的计谋,陈平在朝中的声望又更提升一层。</p>

随即,子婴颁布诏书,陈平献策有功,秩俸升为六千石,又再赏赐良田若干。</p>

陈平大声谢恩,毕恭毕敬接下诏书。</p>

随后,陈平道:“陛下,眼下大秦再次到了困难时期。”</p>

子婴问道:“难在何处?”</p>

陈平道:“彻底掌控赵地需要时间,需要大量兵力留在赵地,需要大量训导部官吏教化百姓;大量新收复之地免除赋税徭役一年,府库开支加重;南边的楚国很有可能会趁机大举进攻,有可能还得再征召男丁入伍,不可避免影响农耕。”</p>

他还说,至于是否需征召更多男丁入伍,要看楚军北上进攻的兵力人数而定。</p>

在长平的三十万大军,二十万北上,两万留守,七万南下交由韩信管辖。</p>

这样一来,王元军团和韩信军团,兵力各二十余万。</p>

至于南边的赵佗军团,原本兵力十五万,现在缩减至八万,其余人员返回家乡农耕。</p>

新占领地方需要时间消化,需要一年后才开始上缴赋税,秦国需要休养生息,除非敌军大举入侵,秦国在两年内不宜主动发起战事。</p>

陈平道:“陛下,可惜张良这贼子还是逃跑了。他出的主意,赵国、齐国、楚国都效仿,挑起诸夏百姓对大秦的仇视,要让赵地百姓人心归服,比以前收复韩地时难度更大。”</p>

廷尉于真道:“陛下,秦律是最好的律令,只要有严刑峻法,严格执行好秦律,赵地百姓就无法生事。”</p>

子婴对这个很不认同,驳斥道:“要治理天下,怎可只依赖律法?始皇帝灭六国后的失败教训,不可再出现。要让诸夏百姓归服,不仅仅要有律法,还要有仁德,法治、德治、仁政缺一不可。不仅要让百姓无法生事、不敢生事,更要让百姓归服,让他们打心底就不想生事。”</p>

作为法家的于真,尽管有些不服,但不得不承认始皇帝对天下的治理是失败的。</p>

在其他臣子看来,皇帝不完全依赖臣子给出建议,他自身就有治国之能,具有大的战略眼光,比始皇帝更英明神武。</p>

此时的韩生,先迟疑了一下,然后出列,谨慎地道:“陛下,始皇帝时期,东方各地许多人不服,还有个原因,那就是扼杀商人,除了农耕外,一切营生皆官营。”</p>

他说出这些话时有些担忧,生怕皇帝不高兴。</p>

不少臣子觉得,这些话恐怕会惹得皇帝不高兴。</p>

所幸的是,皇帝神色如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