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2章 大华夏圈初成(2 / 2)

这个设想显然是很难的,因为土耳其和波斯之间是世仇。</p>

因为宗教的原因,他们的仇恨甚至是不可调和的。</p>

不过好在现在这两个国家都处在内忧外患之中。</p>

董书恒就可以在这方面拿捏他们了。</p>

与中亚以及西亚地区的贸易是英国人没办法阻断的。</p>

如果英国人想要阻断复兴军向西,那么他们就要投入大量的陆军。</p>

这又回到了开头的问题。英国人只能够维持住自己的海洋霸权。</p>

没有办法成为一个陆地霸权国家。原因上面已经分析过了。</p>

再说南面,复兴军对英国人控制的印度地区实际上是掌握着进攻的主动权的。</p>

印度的地势是北高南低,与华夏之间隔着高耸的喜马拉雅山脉。</p>

但是在华夏一侧是面积巨大的高原地区。</p>

这里可以视为一个缓冲地带。只是这个缓冲地带掌握在了复兴军的手中。</p>

复兴军的想要进攻印度地区,可以通过拉达克、廓尔喀或者哲孟雄。</p>

这些点随时都可以对印度地区发动突然袭击。</p>

而且可以直接打到英属印度最为核心的殖民地带——恒河流域。</p>

而英国人要想从这里向北进攻,却不会对复兴军的根本造成影响,反而会受到高原气候的影响。</p>

不需要复兴军出动多少兵力就能够将这些英印军消灭在高原之上。</p>

满清时期对这里不够重视。</p>

要是满清能够武装起喜马拉雅山脉南麓的这些藩属国。或者是在这里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军队。</p>

那么当初英国人发动鸦片战争的时候,清军可以让喜马拉雅山南麓的这支军队挥师南下。</p>

这样完全可以对英军做到反制。</p>

但是清庭如何能够有这样的战略眼光呢?</p>

董书恒却不会放过这样的地理优势。</p>

复兴军非常重视对这里的管控。</p>

喜马拉雅南麓的这些藩属国,复兴军采取了积极拉拢的态度。</p>

对于南麓的这几个国家都派遣了大型使团。</p>

其中就包括大量的教官,帮助他们建立新军,抵抗英印军的进攻。</p>

目前复兴军扶持最成功的廓尔喀人。</p>

原本廓尔喀就是南麓诸藩属国中最强大的一个国家,面积也最广。</p>

廓尔喀人也非常的英勇善战。现在复兴军已经帮他们建立了一个师的新军。</p>

这个师的廓尔喀人全部都装备上了火枪。这些廓尔喀战士作战英勇,他们有了火枪之后,远距离战力不比英印军差,近战他们的弯刀则更强一筹。</p>

以前他们跟英印军打仗胜少负多,主要就是因为装备上存在很大的差距。</p>

现在这些人从复兴军那里得到了武装之后,战力提升不止一个档次。</p>

但是这次对英国人发难。</p>

董书恒没有动用廓尔喀人。但是他们却牵制了大量英军的实力。</p>

正是廓尔喀人让拉姆齐不敢将恒河上游的兵力向下游调动。</p>

这算是一种震慑。</p>

为什么作为一个海上霸主,英国人到现在都还没有对复兴军宣战?</p>

这种来自北方的震慑应该也算是一方面的原因。</p>

我们再顺着逆时针看这个大华夏圈。</p>

盘踞在印度东北部的太平圣国,虽然到现在复兴军都没有正式承认。</p>

但是圣国实际上还是纳入在大华夏圈中。</p>

石达开现在在经济上非常依赖复兴军。</p>

要是没有复兴军,石达开手下这么多的人,别说是打仗了,就连吃饭都成问题。</p>

</p>

而石达开与复兴军之间的贸易也确实推动了复兴军经济的发展。</p>

因为石达开这边付出的都是真金白银。</p>

对于缺少货币储备的复兴军来说,这些金银对复兴军建立起稳定的金融体系非常的重要。</p>

再往东就是缅甸王国。</p>

缅甸***产木材和矿产,对复兴军的经济也要很强的互补性。</p>

现在在复兴军的支持下赶走了英国人。</p>

他们更是只能够依赖复兴军。</p>

同样的,东边的暹罗虽然还跟西方人有联系,但是他们已经被复兴军夹在中间。</p>

更是必须要听复兴军的话的。</p>

况且,暹罗的经济本就是被华人所控制。</p>

现在随着华人在南洋地区的强势,这一点尤为明显。</p>

在东边的阮朝政权就更不用说了,本来他们就心虚。</p>

在被复兴军阉割了北圻之后,现在早就变老实了。</p>

阮福时现在每日里提心吊胆,生怕复兴军将澜沧江出海口的三角洲也给收了去。</p>

那里是南圻地区,是阮朝的最主要粮食产区。</p>

再往东就是南洋华人建立藩属国。</p>

通过这些藩属国,几乎整个南洋都纳入到了大华夏经济圈。</p>

哪怕是荷兰人也是在为这个经济圈服务。</p>

在董书恒的规划中一个更大的华夏圈正在勾画之中。</p>

这个大圈将囊括整个太平洋。</p>

ps:写的头晕脑胀,求月票、推荐票!(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