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章 海湾(2 / 2)

燃烧的海洋 闪烁 0 字 2021-07-14

虽然在此之后,美火商卷土重来,仅f35系列战斗机就卖掉了近千架,贸易总额超过三千亿美元,连续十四年稳居海湾地区军火贸易国头号交椅,但是在二零三二年,随着三百架j22m落户沙特阿拉伯,中国再度超越美国,成为海湾地区头号军火贸易国,并且维持到了二零三四年。</p>

军火贸易可以看成是政治关系的缩影。</p>

海湾国家在大肆采购中火的时候,也在调整对外政策,即不再完全以来倒向美国的单边外交政策,更加注重大国之间的多边外交政策,通过在大国之间周旋,获得更加可靠的安全保障。</p>

当然,军火贸易也促进了经济往来。</p>

从第一次印度洋战争之后,中国在军火贸易领域就使用人民币结算,不再使用美元,因此众多海湾国家在与中国进行石油贸易的时候,开始接纳人民币,并且把人民币当成第三种储备货币。</p>

事实上,巨额军火贸易,增强了中国与海湾国家的能源贸易。</p>

说得直接一点,海湾国家为了从中国采购军火,就得向中国输出石油天然气等,获得人民币。</p>

正是如此,在二零三四年之前,中国的能源进口一直比较顺利,没有遭到西方遏制。</p>

根据中国官方公布的消息,在二零三一年,石油消费量高达十三亿吨,其中百分之六十五来自海湾国家,天然气进口量高达四百八十亿立方米,其中百分之四十八来自海湾国家,此外还从海湾国家进口了约三亿吨石化产品。</p>

事实上,在二零二七年,中国就超过欧盟与美国,成为海湾国家最大的贸易伙伴。</p>

经济与贸易上的往来,成为促进中国与海湾国家交往的重要因素,也是海湾国家对外政策的重要依据。</p>

问题是,破坏这一纽带的不是别人,正是中国。</p>

与海湾国家的能源贸易在二零三一年达到顶点后,中国的能源进口量开始减少,特别是在推出了国家能源战略计划,可控聚变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之后,中国对能源的需求肯定呈逐年递减趋势。按照某些西方经济学家预测,从二零三五年开始,中国对能源的需求量将以每年大约百分之三的速度减少。到二零四五年前后,中国很有可能成为能源输出国,不再从外界进口能源。</p>

果真如此的话,最大的受害者就是海湾产油国。</p>

要知道,在此之前,中国早已取代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能源消费国,也是全球第一大能源进口国。失去中国市场,意味着海湾产油国将遭到重创。如果可控聚变技术达到了商用化程度,石油就不再是战略资源。对于完全依赖石油为生的海湾产油国来说,这无异于失去了最主要的生存基础。</p>

受此影响,海湾国家出现了分化。</p>

像科威特卡塔尔巴林等实力较弱的国家纷纷倒向西方,希望在未来十到二十年内积累足够多的社会财富,完成社会转型。拿巴林来说,该国从二零二八年开始,陆续用石油收入购买西方国家的债券,建立国家信托基金,意图在二零四五年之后,为每一位国民提供足够的经济保障。</p>

一些实力较强的海湾国家则走上了工业化道路,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沙特阿拉伯。</p>

也许在二零四五年之后,石油不再是主要能源,但是仍然有巨大的价值,而且是不可否缺的化工原料。从化肥到炸药,石油都有用武之地,而且大部分新材料都与石油有关,其价值不可低估。因此,在这些国家看来,及时实现工业化,建立以化工为基础的工业体系是完成国家转型的关键步骤。</p>

如此一来,这些国家与中国的关系不但没有削弱,反而有所增强。</p>

虽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化工工业也非常发达,但是技术壁垒更高,而中国更乐意帮助其他国家实现工业化。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朝鲜,在第二次朝鲜战争后二十年内,朝鲜已经由最不发达国家跃升为亚洲第七全球第三十二位的经济体,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工业体系。</p>

海湾国家的转变,可以说是中东局势大动荡的主要因素。</p>

对中国来说,这既是机会,也是挑战。</p>

与埃及叙利亚相比,海湾地区的阿拉伯国家都不太重视巴以问题,但是又不愿意被历史潮流淹没。</p>

在这个注定会动荡不安的年代,海湾国家何去何从,将决定阿拉伯世界的未来。</p>

当然,也将决定中东的未来。</p>

第七十九章海湾</p>

第七十九章海湾,到网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