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三章 核潜艇的明天(1 / 2)

燃烧的海洋 闪烁 0 字 2021-07-14

 卷八战火烧四方第一百二十三章核潜艇的明天</p>

第一百二十三章核潜艇的明天</p>

在第二次印度洋战争爆发前,中国海军正在建造099型攻击核潜艇。</p>

从xg能上讲,099型完全超越了弗吉尼亚级,某些方面超过了小石城级,是中国海军第一种能够与美军最新式核潜艇抗衡的攻击核潜艇,只是比起已经动工建造的bo特兰级仍然有较大的差距。</p>

当时,海军计划分两批建造十六艘,即全部取代095型。</p>

结果,受全电动潜艇项目影响,099型只建造了八艘,全部在二零四六年服役。为了维持核潜艇部队的规模,八艘095型在二零四六年返回造船厂,进行了服役之后的第三次现代化改进,把服役寿命延长到了二零五五年之后。这么做,不是为了维持攻击核潜艇部队的战斗力,而是留下经验丰富的官兵。要知道,培养一批攻击核潜艇的官兵,至少需要三到五年的时间。</p>

到了二零四六年,海军已经找准了攻击核潜艇的发展方向。</p>

说得直接一点,就是以可控聚变反应堆取代裂变反应堆,把动力系统的xg能提高十倍以上,在此基础上开发出xg能更加先进的攻击核潜艇。只是,在具体实施的时候,海军遇到了无法逾越的障碍。</p>

潜艇不是水面战舰,配备的电子设备的功率不会大到哪里去,也用不了那些需要大量电能的武器系统。即便在今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鱼雷仍然是潜艇的主要武器,因此潜艇没有耗电大户。</p>

问题就是,有了强劲的动力系统,还得把强大的动力发挥出来,也就需要同样强大的推进系统。</p>

这就是最大的问题。</p>

早在设计c3型航母的时候,中国海军就通过水池试验证明了一个问题,即现有的任何一种推进设备,在使潜艇的潜航速度达到四十五节的时候,都会产生巨大大噪声,使潜艇丧失隐蔽xg。</p>

当时,这个试验主要是为c3级航母的速度标准提供依据。</p>

说得直接一点,c3级把最高航速设为四十五节,除了战术上的需求之外,也与舰队反潜有关。</p>

问题是,中国潜艇也同样避免不了这个问题。</p>

到第二次印度洋战争爆发前,中国海军已经认识到,仅通过提高动力系统功率来提高潜艇航速,已经行不通了。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中国海军开始重视全电动潜艇,并且降低攻击核潜艇地位的主要原因之一。要知道,只要对高速持续航行能力没有过高要求,全电动潜艇完全能够取代攻击核潜艇。</p>

只是,全电动潜艇也存在同样的问题。</p>

当时,海军通过计算机模拟,得出了一个结论,即在用泵推进器的时候,潜艇在四十五节时的噪声高达一百六十分贝。</p>

这是个什么概念</p>

设在关岛的美军水下监听系统就能发现从那霸港出来的中国潜艇,没有任何一种潜艇能在这么大的噪声下活动。更严重的是,巨大的噪声也大幅度降低了潜艇自身的探测能力,等于成了聋子。</p>

显然,海军需要一种更加安静的推进系统。</p>

当时,在这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突破,即磁流体推进系统。</p>

从理论上讲,磁流体推进系统没有运动部件,因此不会产生空泡噪声,能够把推进系统的噪声降为零。虽然现实与理论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在潜艇航速超过三十五节之后,磁流体推进系统的静音效果非常明显。在二零四五年之前,中国海军的理论研究表明,磁流体推进系统能使潜艇在四十五节时的噪声降低到一百一十分贝以内,如果辅助其他降噪措施,比如采用仿生消声瓦,优化潜艇的流体结构,有足够的把握把潜艇的噪声强度降低到一百分贝以内。</p>

可以说,低于一百分贝是最低要求。</p>

如此一来,就只能在磁流体推进技术上做文章了。</p>

问题是,到二零四五年的时候,中国海军的几台测试设备的能源利用效率只有可怜的百分之一。</p>

也就是说,当时磁流体推进系统只能把百分之一的能量转化为推进力。</p>

这是个什么概念</p>

从理论上讲,要把一艘水下排水量为一万吨的攻击核潜艇加速到四十五节,并且保持这个速度航行,推进系统的输出功率至少需要达到一万五千千瓦,也就是十五兆瓦,因此动力系统至少需要一千五百兆瓦的输出功率。</p>

毫无疑问,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因为泰山级航母的两座反应堆的输出功率也就一千多兆瓦。以当时的技术,根本不可能在一万吨级的攻击核潜艇上安装两座jh44型反应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