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场外因素(2 / 2)

燃烧的海洋 闪烁 0 字 2021-07-14

当天,中东战场上,德拉会战结束,以色列与叙利亚当局先后宣称在这场战役中取得了决定性胜利。</p>

德拉会战,可以说是中东战场上自西奈半岛战役之后,规模最大的一次会战。</p>

在这场会战中,以军先后投入三十二个旅总计二十七万地面部队,叙利亚约旦与中国陆军则投入了一个集团军四个装甲师六个步兵师十二个预备师与六个独立旅,总计三十八万地面部队。会战的结果是,以军经过苦战攻克了德拉,并且在会战结束前包围了安曼,中叙联军则在苏韦达省西南地区的战斗中,围歼了以军十二个旅,阻止了以军继续向北突击。</p>

从结果来看,以军在战术上取得了胜利,以大约九万人伤亡的代价,围歼了德拉地区的近二十万叙利亚军队。可是在战略上,以军则大败亏输,因为损失过于惨重,不得不放弃进军大马士革的计划。</p>

会战打响后,以军首先在没有攻占安曼的情况下进军叙利亚。</p>

从某种意义上讲,以军在这个时候就已经为战败埋下了伏笔,随后的战斗中,后勤保障成了以军最大的敌人。甚至可以说,正是因为没有及时攻占安曼,以军才不得不在占领德拉后停止前进。</p>

这场会战,也让蒋博文少将成为了叙利亚的国际英雄。</p>

会战初期,蒋博文就意识到,如果把第十三集团军的主力置于以军正面,必然演变成一场大规模消耗战。当时戚凯威已经明确告知虞世辉,短期之内不会向中东增兵,因此第十三集团军必须避免消耗战。受此影响,在部署兵力的时候,蒋博文把重兵放在了苏韦达省西南地区,只在叙军防线后方安排了六支规模不大的突击集群,以防守反击的方式负责支援叙军作战。</p>

根据战后披露的资料,蒋博文在做这一部署的时候,明确告知六支突击集群指挥官,他们的主要任务不是帮助叙军守住防线,而是在防线被突破之后,掩护叙军稳步后撤,避免叙军崩溃。</p>

可以说,叙军能否稳步撤退到德拉,将是会战的决定性因素。</p>

以当时的情况,如果叙军被击溃,以军不但能够迅速攻占德拉向大马士革推进,还很有可能从侧翼包抄叙军在戈兰高地上的防御部队,从而使以军投入在戈兰高地上的十多个旅发挥作用。</p>

真要打成这个样子,就算第十三集团军再能打,也守不住大马士革。</p>

为此,蒋博文还在大马士革与德拉之间部署了四支突击集群,设置了第二道防线,并且使之成为德拉方向上的预备队。在随后的战斗中,这四支突击集群在德拉方向上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p>

当时,第十三集团军的主力全部集中在苏韦达省南部地区。</p>

蒋博文的战术计划非常简洁:在以军猛攻叙军防线,并且迫使叙军撤退时,从侧翼发起冲击,击溃以军。</p>

在军事上,越是简洁的打法,越有可行性,也越有威力。</p>

可以说,如果蒋博文面对的是第五次中东战争时的对手,那么他的这个部署就足以扭转中东战局。</p>

只是,他面对的是以色列甚至可以说是西方集团中最出色的陆军将领。</p>

根据战后披露的资料,在发动会战之前,巴拉姆已经对右翼上存在的威胁感到担忧,而且断定中叙军队会在约叙边境线北面打一场大会战,挫败以军进军大马士革的计划,从而巩固叙利亚的边境防线。</p>

更重要的是,当时巴拉姆准备延迟进攻,首先攻占安曼。</p>

只是,在会战发起之前,巴拉姆改变了这个想法。这不是他的问题,而是当时负责攻打安曼的以军指挥官,即以军第二军军长内塔尼亚胡少将明确表示,由他指挥的五个旅肯定能在十九日攻占安曼。</p>

正是有了内塔尼亚胡的保证,巴拉姆才决定按照原计划行动。</p>

当然,巴拉姆对苏韦达省频繁的军事调动感到非常担忧,所以在进攻发起之前,他在右翼安排了六个旅,并且在后方部署了八个旅的预备队。除此之外,他还留下了四个旅的战略预备队。</p>

按照巴拉姆的想法,如果决战无法避免,就得在右翼击溃中叙军团。</p>

必须承认,巴拉姆做了充分准备,可是他在这个时候严重低估了中队的战斗力,也严重低估了蒋博文在东面决战的决心。要知道,当时蒋博文把第十三集团军百分之五十的兵力都摆在战场东面。</p>

第四十九章场外因素</p>

第四十九章场外因素,到网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