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 巧合(2 / 2)

燃烧的海洋 闪烁 0 字 2021-07-14

当然,这次空运也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至少有十七架大型电动运输机被击落。</p>

重要的是,这次战略空运,彻底毁灭了以军攻占安曼的企图。</p>

要知道,在此之后,安曼的中队已经达到四个旅,兵力增加到二万三千人,在战斗力上相当于以军的五个旅。</p>

当时,攻打安曼的以军总共只有八个旅,而在机场方向上只有三个旅。</p>

安曼城区的战斗持续到二十三日凌晨,在伤亡了近万名官兵,依然没有取得重大突破之后,以军不得不停止进攻。</p>

天亮后不久,以军就撤了下去。</p>

原因很简单,在城区内作战,以军的损失极为惨重,根本坚持不了多久,不及时撤退到城外,很有可能被中约联军围歼。导致以军撤退的直接原因则是,在清晨的一次反击中,中队的一支突击部队从以军两个旅的防区缝隙中通过,进入以军后方,端掉了以军设在安曼西郊的物资囤积中心。虽然这次突击没有造成更大的破坏,这支只有两个营的突击部队也随即退了回去,但是以军却因此损失了一万多吨作战物资,其中主要是弹药,导致后勤系统彻底崩溃。</p>

事实上,这次突击就是一次巧合。</p>

当时,以军正准备用预备队把两个旅撤下来,结果在安排换防的时候,以军参谋没有让两个旅依次撤退,而是让两个旅同时撤退,导致防区内十分混乱,防区之间出现了一道明显的裂缝。更重要的是,当时中队的指挥官并不知道这一情况,只是决得应该试探性的发动反击,探明以军的虚实,以便在天亮后重新部署防线,迎接以军新一轮进攻,而他派出去的三支反击部队中,中间那支就正好对准了以军防线中间的裂缝,而且阴差阳错的在以军换防的时候打了过去。</p>

如果不是这样,中队的突击行动肯定会以失败告终。</p>

当然,更大的巧合,则是以军前线指挥官把这次反击看成了中队反攻的信号,而且认为中队已经强大到能够发动反攻了。要知道,就在二十二日夜间,中队得到了全面加强。</p>

受此影响,以军指挥官内塔尼亚胡少将在清晨下达了撤退命令。</p>

这下,以军再想攻入安曼城区就没有那么容易了。</p>

事实上,内塔尼亚胡下达的撤退命令,已经宣告了以军攻打安曼行动彻底失败。虽然在此之后,以军由对安曼发动了数次攻击,但是每次的规模都非常有限,主要目的也不是攻占安曼,而是防止安曼守军反扑。也正是从这一天开始,持续了一百八十八天的安曼包围战正式拉开了序幕。在接下来的半年内,以军一直围困安曼,却没有攻占安曼,而中约军队也一直没有在安曼发动反击。在这长达半年的围困期间,以军做得最多的就是炮击安曼,而中队做得最多的则是修复被炮击摧毁的机场。为了确保安曼不落入以军手里,中队也由此开始了向安曼的战略大空运行动。在整个包围战期间,中国空军出动了八千余架次运输机,向安曼空运了一百五十万吨物资,确保安曼的两百多万军民能够衣食无忧,也确保安曼守军不至于弹尽粮绝。在这规模惊人的战略空运行动中,中国空军前后损失了一百余架运输机,阵亡飞行员三百多名。</p>

可以说,安曼包围战给了中国空军战略运输机部队一次展示持续作战力量的机会。</p>

也正是这场包围战,让中方高层相信了战略空运的巨大潜能,为后期大规模发展空运力量提供了理论依据。</p>

当然,这场战斗,也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军的进攻战略。</p>

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巴拉姆不得不放弃在北方战场上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梦想,即不再以进军大马士革为根本目的。</p>

到了十二月,随着美军增援到达,以及以色列的第二阶段战争动员完成,以军开始了扫荡整个约旦的作战行动。并且把战火烧到了沙特阿拉伯,最终促成阿拉伯世界众多国家向以色列与美国宣战。</p>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p>

二十二日发生安曼的战斗,变相加强了中国海军打击迪戈加西亚的影响力,等于催促美军尽快在印度洋上采取行动。</p>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美军高层没有任何理由怀疑,中国正在印度洋上发起战略反攻。</p>

虽然有足够多是证据表明,身在特遣舰队的牧浩洋与安曼战役无关,而且周渝生也没有足够的能力影响到陆军的作战行动,安曼战役与特遣舰队打击迪戈加西亚,实际上只是巧合而已,但是美国当局当时不可能了解这其中的关系,也就不可能相信只是巧合,而会把它看成是中国发动战略反击的信号。</p>

毫无疑问,这两场战斗有内在联系。</p>

别的不说,印度洋制海权最终归属谁,肯定会对中东战争产生决定性影响。</p>

也正是这种内在联系,让美军高层意识把这一系列的战斗联系了起来,即丢掉迪戈加西亚就等于丢掉印度洋的制海权,而丢掉印度洋的制海权就等于输掉中东战争,而输掉中东战争就等于输掉整场战争。</p>

不管这个认识是否正确,其影响都极为深远。</p>

第五十三章巧合</p>

第五十三章巧合,到网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