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章 广泛动员(2 / 2)

燃烧的海洋 闪烁 0 字 2021-07-14

这个数据表明,在第二次印度洋战争后的五年间,印度的贫富差距大幅度缩小。</p>

由此产生的影响就是:印度社会逐渐趋于稳定。</p>

毫无疑问,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而较高的受教育程度则是经济发展的动力。</p>

到大战爆发前,印度已经基本上恢复了第二次印度洋战争的创伤,成为南亚地区产值最大的工业国。</p>

当然,这并不表明印度是一个发达的工业国家。</p>

与当初的中国一样,印度在工业化道路上也选择了类似的方法,即首先发展轻工业,以此提高国民的生活水准,在完成了基础积累之后,再稳步发展重工业,最后才是向高端工业进军。</p>

对印度人来说,这意味着能够获得更多的工作机会,与更好的生活环境。</p>

对中国来说,这则意味着能够充分利用印度的人力资源,获得一个规模巨大的市场与产能巨大的工厂。</p>

事实上,这正是中国在第二次印度洋战争中获得的战争红利。</p>

到大战爆发时,印度已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每年向中国出口数万亿元的货物,同时从中国进口数万亿元的产品。印度出口到中国的商品,主要是纺织品鞋类成衣生态农产品家具与装饰品,而中国出口到印度的商品,主要是工业机器汽车飞机高端电子产品新型船舶与工厂农产品。</p>

频繁的双边贸易往来,已经使印度融入了以中国为核心的地区经济体。</p>

难能可贵的是,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印度不但建立起了轻工业体系,还在重工业领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p>

根据战后披露的资料,大战爆发的这一年,印度的钢铁产量达到了四千七百万吨。</p>

虽然与真正的工业强国相比,这根本算不了什么,同一年,中国的钢铁产量为八亿吨美国为二亿吨俄罗斯为一点七亿吨欧盟为二点四亿吨,连巴西与南非都超过了一亿吨。但是纵向比的话,这个成就非常了不起。要知道,在第二次印度洋战争爆发前,印度的钢铁产量也就只有五千万吨。</p>

从某种意义上讲,印度在重工业领域取得的成就,使其地位大幅度提高。</p>

要知道,战争期间,重工业至关重要。</p>

别的不说,到二零五四年的时候,中国的钢铁产量突破了五亿吨,可实际需求却高达五点八亿吨。这一年,印度的钢铁产量达到了一亿吨。也就是说,印度的钢铁产量正好填补了需求缺口。</p>

事实上,印度真正的重要性,还是在其轻工业上。</p>

当然,牧浩洋并没认识到这一点。作为总参谋长,他在乎的只是印度的重工业能够为中国的战争机器提供多大帮助。</p>

根据战后披露的资料,中国能在战争期间保持国内稳定,最大的功臣就是印度,准确的说是印度的轻工业,因为正是来自印度的大量轻工业产品,确保中国在整个战争期间都有充足的生活物资供应,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需求不但没有受到负面影响,反而比大战爆发前有所提高。也正是有了充足的生活物资供应,中国的社会环境才能在大战期间保持稳定,也才能倾尽所能的进行军事投资。</p>

所幸的是,牧浩洋知道印度的重要性,不管其出发点是否正确。</p>

也正是牧浩洋有如此清醒的认识,所以在战争爆发后不久,中国就率先在地区经济体内采取行动。</p>

要知道,美国直到二零五三年底,才在地区经济体内进行广泛的动员工作。</p>

由此可见,黄瀚林任命牧浩洋为战争部长,绝不是心血来潮的决定。</p>

以牧浩洋的能力,他不仅仅是一名出色的舰队指挥官也不仅仅是一名能够担当重任的总参谋长,更是一名出色的战争管理者。</p>

</p>

第七十八章广泛动员</p>

第七十八章广泛动,到网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