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五章 矛盾爆发(2 / 2)

燃烧的海洋 闪烁 0 字 2021-07-14

要知道,这个超强编制的装甲师总共也就只有六百辆主战坦克。也就是说,在一天半的战斗里,第一装甲师损失了百分之七十的主要突击力量,而取得的战果,仅仅是在霍姆斯河东岸获得一块面积不到一百平方公里的桥头堡。至于其他收获,比如给敌人制造的损失,几乎可以忽略不计。</p>

也许,正是如此,罗林森的话才有人相信,或者说让马歇尔信以为真。</p>

要知道,第一装甲师是美国陆军的头号王牌部队,是美国陆军历史,第一支师级建制的作战部队,也是美国陆军第一支出国参战的部队,有着极为辉煌的历史,也拥有美国最好的武器装备。</p>

在美军将领看来,能在一天半之内打残第一装甲师的,绝对是一支强大的部队。</p>

事实,当时已经有足够多的情报表明,与第一装甲师交战的,只是中国陆军的一小支部队。</p>

根据战后披露的资料,早在二十六日夜间,一名被美军俘虏的叙军军官就交代,到达前线的中队只有两支突击部队,总兵力两千出头。到了二十七日,又有一名被俘的叙军军官交代,到达霍姆斯的中队在一万人左右,根本不是集团军主力部队。此外,美军的航空侦察也证明了这一点,即同时在战场活动的中队的作战部队并不多,总兵力在一万人左右。</p>

问题是,这些征兆都被有意无意的忽视掉了。</p>

战后,很多人都认为,罗林森犯了大错,因为他没有能够根据已经掌握的情报,准确判断出中队的部署情况。</p>

这些指责有一些道理,但是也不全面。</p>

当时,让罗林森做出错误判断的因素有很多,比如他认为,让主攻部队先出动的战术部署发挥了作用,而且中队在南面没有展开反击,更让他相信,在巴拉姆发动进攻前中队就已到达霍姆斯附近。</p>

在这些因素中,还有一个经常被人忽视的因素,那就是中队的伪装能力。</p>

当时,中队采用了一种非常原始,但是非常有效的伪装手段,即用战场随处都有的黄沙掩盖主战装备。结果就是,美以联军的空中侦察成了摆设,因为不管是肉眼还是探测设备,都很难发现埋在沙砾下的主战装备。至于四处活动的人员,更加不可能分辨出到底是中人,还是叙利亚军人。</p>

事实,这种伪装手段,也是临时学来的。</p>

别忘了,中队的主战装备已经实现了电动化,不存在严重的热辐射,而且就算被沙砾完全掩盖了,也能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直接冲出来。如果使用其他动力系统,就不能这么做了。</p>

高效的伪装手段,使美以联军很难准确判断中队的部署情况。</p>

别的不说,连巴拉姆都只是猜测中队的主力集中在苏韦达省,或者说凭直觉做出了判断,而没有任何情报支持。也正是如此,罗林森才一再指责巴拉姆,说他在没有任何理由的情况下限制部队的推进速度。</p>

随着美军在霍姆斯的进攻越来越吃力,罗林森的抱怨声也就越来越刺耳。</p>

二十七日下午,以军继续向北推进,并且在傍晚的时候到达了伊兹拉南面,只是以军没能及时攻占伊兹拉。</p>

当时,守卫伊兹拉的主力是一个叙军步兵师与一个叙军步兵旅。</p>

重要的是,在当天午,蒋博文少将把两支部署在戈兰高地方向的突击集群派往了伊兹拉。</p>

当时,蒋博文并不是在帮鲁立毅的忙,而是不想让放在南面的主力被以军包围。</p>

结果就是,以军在攻打伊兹拉的时候,遭到了非常猛烈的抵抗。</p>

虽然推进速度慢了下来,但是在巴拉姆看来,这不见得是好事。</p>

别忘了,他在左翼只放了十个旅,而且只有两个装甲旅。如果攻打伊兹拉损失太大,不但将失去推进能力,还很有可能被中队的反击击溃。在巴拉姆的战术中,左翼崩溃产生的灾难不比右翼遭到包抄差多少。更要命的是,如果巴拉姆想避免左翼崩溃,就得从右翼抽调兵力加强左翼,从而使他留在右翼的反包围力量大大降低,等于提高了右翼的风险,也使他的战术遇到了麻烦。</p>

得知中队出现在伊兹拉后,巴拉姆果断命令停止进攻。</p>

在他看来,这是中队发起反击的信号,因为中队要想发动反击,首先就得在左翼挡住以军。</p>

这下,巴拉姆与罗林森的矛盾再也掩盖不住了。</p>

在得知巴拉姆下令停止进攻的消息后,罗林森气得抓狂,当场就给留在戈兰高地后方的第四步兵师下令,让其驰援霍姆斯。</p>

显然,罗林森气昏头了。</p>

只是,第四步兵师师长多姆诺准将没有昏头,也就没有立即执行这道命令,因为按照战前的分配,他听从巴拉姆指挥。</p>

第八十五章矛盾爆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