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九章 政治决定战争(1 / 2)

燃烧的海洋 闪烁 0 字 2021-07-14

 第八十九章政治决定战争</p>

德拉霍姆斯会战的结果,直接促使中国向俄罗斯宣战。</p>

对美国来说,这场会战的重大失利,造成的影响更加严重。</p>

虽然在二十八日,美国国防部并不承认会战失败,只以失利作出概括性总结,随后宣称美军成功保护了以色列,消除了中叙军团对以色列构成的威胁,取得了毙伤数万敌军的辉煌战果,但是这种宣传伎俩,只能用来麻痹平民百姓,对美国高层来说,这场会战是不折不扣的惨败。</p>

要知道,美以联军在没有取得任何进展的情况下,损失了数万名官兵。</p>

虽然中叙军团的伤亡也很大,但是两个中国集团军的减员率还不到一成,即战斗力没有本质性降低。</p>

由此产生的影响就是,在美以联军作战能力大幅度下降的时候,却要面对比之前多出一倍的中队。虽然在二十九日,巴拉姆向以色列总理保证,以军的防线很坚固,暂时没有什么好担忧的,但是这位背上了黑锅的以军将领仍然认为,美以联军无力进攻,还要尽快加强兵力。</p>

向中东增兵是肯定的,但是要增派多少部队</p>

当时,罗林森已经把责任推到了巴拉姆身上,宣称是巴拉姆在南部战线上犹豫不决的进攻行动,拖延了整个战役计划,使在北面进攻的美军蒙受了惨重损失,应该由巴拉姆承担所有责任。</p>

只是,这个狂妄自大的美军将领也猛然明白了过来,即美以联军的兵力还远远没有达到扭转战局的地步。</p>

结果就是,十二月三十日,罗林森亲自向马歇尔提出增兵。</p>

按照罗林森的要求,至少需要增派八个美军师,美以联军才能取得兵力优势,也才有能力发动一次决定性的进攻。</p>

问题是,马歇尔手里根本没有这么多部队</p>

要知道,和平时期,美国陆军总共也就八个常备师,即第一装甲师第二骑兵师第三步兵师第四步兵师第七步兵师第一零一空中突击师与第八十二空降师,此外还有八个国民警卫队师。虽然美军师级编制的规模非常大,兵力在一万六以上,其中第二骑兵师接近两万,但是与中国的集团军相比,仍然差了一大截。结果就是,美国陆军的常备作战部队比中国陆军少得多。</p>

以当时的情况,马歇尔最多向罗林森增派三个师。</p>

问题是,罗林森坚持要求获得八个师,不然他不会再次发起进攻。</p>

最终,马歇尔不得不做出让步,即承诺在二零五三年三月底之前,在已经增派三个师的情况下,再派遣八个新成立的师,而罗林森必须在二零五三年二月底之前,提交详细的进攻作战计划。</p>

当然,马歇尔还要解决一个问题,即让罗林森出任美以联军总司令。</p>

只不过,这是下个月的事情了。</p>

既然罗林森已经把责任推到了巴拉姆身上,以色列当局也默认了,那么撤换联军总司令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p>

马歇尔尽了最大努力,只是这个结果让卢卡斯很不满意。</p>

当时,美军已经掌握了足够多的情报,知道中国会在新年开头向俄罗斯宣战,而且将同步发动战略进攻。</p>

</p>

有趣的是,美国当局没有把如此重要的情报通报给俄罗斯。</p>

根据战后披露的资料,这是卢卡斯下达的命令,而他这么做,主要就是担心俄罗斯放弃攻打伊朗的作战计划。</p>

要知道,俄罗斯总统早就暗示过,只要与中国交战,俄罗斯就不会进攻伊朗。</p>

更重要的是,二十八日,中国与伊朗正式结盟,而且承诺在三天之内也就是在二零五二年过去之前向伊朗派遣地面部队。</p>

站在卢卡斯的角度,这个承诺预示着中国将在伊朗投入重兵。</p>

毫无疑问,对他来说这是天大的好消息,而且是德拉霍姆斯会战之后,对美国最为有利的消息。因为这意味着,中国在短期内将无法向中东增兵,美以联军将获得难得的喘息机会。</p>

只是,这还不足以让以色列高枕无忧。</p>

别忘了,当时在中东战场上,中国有三个集团军,虽然第三三三预备集团军主要驻扎在约旦境内,但是另外两个主力集团军依然有足够强大的兵力,也就有可能在美以联军进行调整时发动进攻。</p>

为此,卢卡斯必须设法减少中东战场上的中队。</p>

唯一的办法,就是让俄罗斯进攻伊朗,让中国不得不抽调兵力去伊朗。如果中国在这个时候已经向俄罗斯宣战,就不大可能从本土抽调兵力。也就是说,中国将别无选择的从中东抽调部队。</p>

正是这个原因,让卢卡斯决定不把消息告诉俄罗斯总统。</p>

要知道,如果俄罗斯总统知道了这条情报,俄军就肯定不会进攻伊朗,而会把主力全部派往远东地区。</p>

事实上,当时俄军已经做出反应,把部署在内高加索地区的部队派往远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