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九章 准备进攻~第一百三十章 进攻方向(1 / 2)

燃烧的海洋 闪烁 0 字 2021-07-14

 到了八月份,牧浩洋在审议了金枪鱼级与长城级潜艇的建造方案后,把注意力转到了战场上。</p>

对中国海军来说,潜艇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作战力量。</p>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因为长城级的建造工作在年初的时候就已规划好,只是几项关键技术还没成熟,导致建造工作一拖再拖,所以真正的重点是被海军报以厚望的金枪鱼级全电动潜艇。</p>

该潜艇项目中,最关键的就是第二代燃料电池。</p>

说得直接一点,如果第二代燃料电池无法按时投产,那么金枪鱼级不过是放大一倍的黄貂鱼级,在性能上不会有明显提升。只有配备第二代燃料电池,金枪鱼级才能成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战略潜艇,及能在远洋独立活动一个月以上,执行以往只有核潜艇能够执行的任务。</p>

只是,在二零五三年中期,谁也不能肯定第二代燃料电池能在几个月后投产。</p>

牧浩洋必须做好两个安排:一是说服戚凯威,让海军优先采购第二代燃料电池,等到产量上来之后,再为地面战平台更换电池模块;二是做好第二手准备,即在第二代燃料电池没能顺利投产的情况下,先为金枪鱼级配备第一代燃料电池,使其具备作战能力,后期再更换电池模块。</p>

这也是牧浩洋在审议建造方案后给出的明确指示。</p>

当然,这么做,主要还是确保潜艇的建造工作能够顺利进行,不会因为电池的问题受到耽搁。</p>

几个月后,牧浩洋做的这一系列部署就发挥了作用。</p>

当时,国内有八家造船厂能够建造万吨级以下的常规潜艇,此外巴基斯坦卡拉奇的海军造船厂印度的科钦造船厂与维沙卡帕特南造船厂马来西亚的瓜拉丁加奴造船厂越南的金兰湾造船厂与泰国的罗勇造船厂都具备建造大型常规潜艇的能力,集团内具备建造潜艇的造船厂多达十四家,船台更是超过了五十座,仅武汉造船厂与芜湖造船厂就各有六座大型潜艇船台。</p>

二零五三年六月底,武汉造船厂与芜湖造船厂率先开始了金枪鱼级的建造工作。</p>

事实上,这个时候,战争部还没有批准金枪鱼级的建造计划,是海军司令部提前下达了订单。</p>

八月,牧浩洋批准建造方案后,葫芦岛造船厂威海造船厂连云港造船厂福州造船厂高雄造船厂与北海造船厂也加入进来。因为武汉造船厂与芜湖造船厂率先开工建造的八艘金枪鱼级在下水之前停顿了两个月,等待安装第二代燃料电池,所以在二零五三年开工的金枪鱼级潜艇全部在二零五四年初开始舾装,并且在二零五四年三月与四月陆续服役。</p>

从时间上看,第一批金枪鱼级的建造周期仅为八个月。</p>

可以说,这是一个非常惊人的速度,因为在和平时期,连小得多的黄貂鱼级的建造周期也在三年以上。</p>

只是,这还不是最快的速度。</p>

按照战争部制订的建造方案,在建造第一批潜艇的时候,还得同步培训技术工人,第二批潜艇的建造周期得缩短到六个月,从第四批开始将缩短到四个月。如果一切顺利,到二零五五年底,也就是第四批建成的时候,巴基斯坦的海军造船厂印度的科钦造船厂马来西亚的瓜拉丁加努造船厂越南的金兰湾造船厂与泰国的罗勇造船厂都将开始建造金枪鱼级潜艇,只有维沙卡帕特南造船厂没有分到建造任务,主要是是该造船厂承担了维修海军舰艇的任务。</p>

最终,建造金枪鱼级的船台将超过四十座。</p>

也就是说,从二零五五年开始,每四个月就有四十多艘金枪鱼级建成服役,相当于每年有一百多艘潜艇加入中国海军。</p>

事实上,金枪鱼级的建造规模没有这么大,主要是第二代燃料电池问世后,中国海军对黄貂鱼级进行了升级改进,提高了黄貂鱼级的作战性能特别是续航力,也就没有停止黄貂鱼级的建造工作。到二零五六年,五家境外造船厂就转为对现役的黄貂鱼级进行改进。</p>

这么做,主要就是黄貂鱼级的建造费用仅相当于金枪鱼级的一半,而其任务适应能力相当于金枪鱼级的百分之六十,改进后能够达到百分之八十,因此具有更好的效费比。</p>

随着金枪鱼级大批量服役,海洋战场上的形势发生了巨大转变。</p>

在二零五四年十月之前的两年中,中国海军在破交作战中击沉的商船不到五百艘,总载重吨大约三千五百万吨,而在二零五四年十一月到二零五五年五月的半年间,中国海军就击沉了五百五十八艘西方同盟集团的商船,总载重吨达到四千二百万吨,并且在协助舰队作战的时候击沉了一百四十四艘战舰。这些战果,有百分之七十属于金枪鱼级,以及改进后的黄貂鱼级。</p>

从某种意义上讲,大规模的破交作战,是击败西方同盟集团的主要手段之一。</p>

更重要的是,大批量的全电动潜艇服役,极大的改善了中国海运的安全环境,特别是在潜艇加入护航编队之后,船队的生存率大幅度提高,而更加安全的海运航线,为中国的战争机器注入了新的活力。在二零五四年,即海军把潜艇编入护航舰队后的第一年,就在印度洋上击沉了十八艘美军潜艇,其中十一艘是被护航潜艇击沉的,还有三艘是护航潜艇与护航战舰的共同战果。</p>

战后,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全电动潜艇是中国取胜的关键武器之一。</p>

要知道,直到二零五四年底,美国才开始建造全电动潜艇,性能仅相当于黄貂鱼级的早期型号,而且这些潜艇要到二零五五年底才能服役,第一批也仅仅只有二十艘,要到二零五六年,美国的全电动潜艇装备量才超过一百艘,而此时中国海军的全电动潜艇已经超过了四百艘。结果就是,在二零五六年之前,美国海军主要依靠昂贵的攻击核潜艇,根本无法在数量上取胜。</p>

残酷的战争已经证明,数量往往比质量更加重要。</p>

事实上,这也正是世界大战与局部战争最大的不同之处,即在全面战争中,如何生产出足够多的性能不算落后的武器装备更具有决定性意义,平常在乎的装备性能,已经成为次要因素。</p>

只是,到了二零五三年八月,牧浩洋已经不再关注装备建造的事情了。</p>

大连造船厂已经传来好消息,恒山号的修复工作即将完成,预计在八月十五日进行验收测试,月底就能重返海军。</p>

此外,泰山级的第二批,即黄山号庐山号峨眉山号与青城山号已经完成了海试,预计在八月底就能进行海军验收测试,最迟也能在十月份服役,而还在维修的嵩山号也预计在十月份归队。</p>

也就是说,到十一月,中国海军就将拥有七艘超级航母。</p>

更重要的是,配套战舰也将在十月份到位,包括十六艘黑龙江级大型综合战舰与二十艘威海级反潜战舰。</p>

事实上,护航战舰的数量已经超过了组建航母战斗群的最高标准。</p>

说得直接一点,在组建七支航母战斗群之后,还多出了四艘大型综合战舰与六艘反潜战舰。</p>

除了战舰,征用的商船也改装了五十多艘,其中有十六艘护航航母。</p>

因为泰山级航母的建造规模没有扩大,或者说没有像想像的那样扩大,所以海军对八艘护航航母做了特殊改进,各安装了一部电磁弹射器,使其能够搭载固定翼反潜巡逻机与舰载战斗机。</p>

按照牧浩洋的规划,这八艘护航航母将编入登陆舰队,充当两栖攻击舰。</p>

也就是说,在接下来的战斗中,登陆舰队能够从护航航母那里得到空中支援,不再需要舰队伴随作战。</p>

这些舰船都能在年底交付海军。</p>

摆在牧浩洋面前的问题是:如何利用眼前这支规模庞大的舰队,以及规模已经达到八支的登陆舰队</p>

答案很简单:在海洋战场上发动新的攻势。</p>

只是,留给牧浩洋的时间窗口只有几个月。</p>

六月底,美国海军接收了第二批美国级航母,航母战斗群的规模恢复到六支。虽然从总体战斗力上看,美国海军处于下风,但是到二零五四年初,美国海军将获得第三批美国级航母,而且数量是六艘。可惜的是,中国海军的第三批泰山级要到二零五四年底才能交付。</p>

按照军事情报局提供的情报,到二零五四年三月,中国海军就将丧失兵力优势。</p>

也就是说,如果牧浩洋打算在海洋战场上发动战略进攻,就得在二零五三年三月之前取得实质性胜利。</p>

问题是,戚凯威正在大陆战场上策划大规模进攻。</p>

虽然在很多人看来,冬天不益在俄罗斯发动进攻,但是戚凯威认为,在冬天发动进攻更能达到战略突然性。更重要的是,中队已经解决了寒带冬季作战服的问题,而且不存在装备使用的问题。如此一来,戚凯威就决定在冬季发动一次进攻,夺取伏尔加河东岸,即里海北部地区,以便在二零五四年开春的时候渡过伏尔加河,向俄罗斯的欧洲腹地发动一次决定性的战略进攻。显然,牧浩洋不能指望陆军了。</p>

事实上,在怎么打的问题上,牧浩洋与周渝生之间都有分歧。</p>

在周渝生看来,因为兵力不足,特别是没有得到陆军的支持,根本不具备攻打澳大利亚的能力,也就没有必要在西南太平洋开辟新的战线,而是应该沿着已有的进攻路线,向夏威夷进军。</p>

当然,周渝生的主要观点是:借助攻打夏威夷群岛,打一场决定性海战。</p>

说得简单一点,登陆为辅,海战为主,战役的主要目的是在夏威夷群岛海域歼灭美国太平洋舰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