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五章 政治决定战争(2 / 2)

燃烧的海洋 闪烁 0 字 2021-07-14

根据战后披露的资料,在十月五日,蒋博文把进攻部队撤回来的时候,守卫加兹温的美军只剩下了不到两千人,在十月二日赶来的三个俄军师也只剩下了五千余人,美俄联军几乎就要覆灭了。</p>

战后,就有人认为,如果蒋博文再努把力,就能在十月六日占领加兹温。</p>

这个说法不是没有道理,因为在中队撤下来的时候,两个陆战师与一个集团军还有大约七万名官兵,而且三支军队的伤亡总数还不到两万人。即便是作战物资,再坚持一天也绝对不是问题。</p>

问题是,以当时的情况,连戚凯威都不清楚能否在十月六日攻占加兹温。</p>

更重要的是,首先决定撤退的不是蒋博文,而是戚凯威,即中伊军团已经超额完整了战前制定的任务目标,没有必要继续消耗部队的作战能力。更主要的原因是,这场持续了二十天的战役,消耗的物资已经超过战前预估,对戚凯威在大陆战场上进行的战略进攻准备造成了负面影响。</p>

要知道,当时差不多有一百万吨原本应该送往哈萨克斯坦的作战物资,通过巴基斯坦的铁路送到了伊朗。</p>

除了戚凯威的命令,部队的伤亡也是让蒋博文决定撤退的主要原因之一。</p>

打到十月五日,第十三集团军已经伤亡官兵一万一千余人,还有大约两千人失踪,占到了整个战役中队伤亡总数的百分之六十。别忘了,到这个时候,蒋博文还兼任着第十三集团军司令一职。</p>

当时,在加兹温城外,第十三集团军就伤亡了近三千名官兵。</p>

自己的嫡系部队打成这个样子,蒋博文肯定于心不忍。</p>

除了这些军事上的问题,还有一个被很多人忽略了的因素,即在政治上,现在还不是结束伊朗战争的时候。</p>

根据战后披露的消息,黄瀚林在十月一日就给戚凯威打了电话,让他把握好伊朗战场上的进展速度。虽然黄瀚林没有明说,但是意思很明确,即中队在伊朗战场上的推进速度太快了。</p>

显然,戚凯威不可能不知道黄瀚林在担心什么。</p>

以当时的情况,如果伊朗战争在二零五三年结束,接下来会发生两件事:一是伊朗听从中国的指挥,出兵高加索地区;二是伊朗不听从中国的指挥,把数百万大军派往中东,打一场圣战。</p>

如果是前者,自然是再好不过了。</p>

伊朗军队再差劲,几百万大军也足以扫荡外高加索三国,并且在中队协助下,在高加索山区与美俄联军对垒。</p>

如果是后者,问题就严重了。</p>

要知道,中东战场上是阿拉伯军队唱主角,而且泛阿拉伯主义已经深得人心,在阿拉伯人眼里,波斯人出了信仰伊斯兰教之外,就没有任何共同点了,因此波斯人是阿拉伯复兴的障碍。</p>

毫无疑问,数百万伊朗大军,肯定会搅乱中东战局,使中东变成混乱之地。</p>

可惜的是,在九月份,伊朗当局没有表明意图,即是否会在收复国土之后,把主力放在高加索方向上。</p>

根据外交部与军事情报局提供的资料,伊朗有很大的野心,很有可能出兵中东。</p>

如此一来,黄瀚林就不得不有所保留。在他看来,只要伊朗一天不肯听从指挥,就一天不能让伊朗安生。</p>

让美俄联军留在伊朗境内,显然是制服伊朗最为简单的办法。</p>

事实上,正是政治上的因素,最终使中队错过了攻占加兹温的大好时机。</p>

也正是政治上的因素,使得在接下来的两年内,伊朗战场变得不温不火,成为了次要地面战场。</p>

看得更长远一些,也正是中国与伊朗的矛盾,让美俄联军随后就把撤回去的五十万大军派往大陆战场,成为中队向俄罗斯腹地进军的一大障碍,并且最终让戚凯威的大陆战略化为泡影。</p>

战后,就有人认为,当时还存在第二种解决办法,即颠覆伊朗政权。</p>

客观的讲,这确实是一个办法。只是,黄瀚林没有这么做,也没有允许情报机构与军队这么做。也许,他有一些顾虑,毕竟伊朗是中国的盟国,在战争前景还不太明了的时候,颠覆盟国政权,会严重毁坏中国的形象,对今后争取更多的盟友产生负面影响,甚至有可能使中国变得孤立。</p>

总而言之,这场意义重大的战役,即改变了伊朗战场的局面,也对整个战争至少是地面战争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p>

直到两年后,阿拉伯世界发展壮大,中国当局才意识到,一个足够强大的伊朗是制衡阿拉伯世界的必要力量,才重新重视伊朗战场,并且发动了解放伊朗全境的作战行动,为这场战役划上了句号。</p>

第一百五十五章政治决定战争</p>

第一百五十五章政治决定战争,到网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