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四章 推波助澜(2 / 2)

燃烧的海洋 闪烁 0 字 2021-07-14

即便如此,f51仍然拥有比j31哪怕是j31的终极改进型都要先进得多,这毕竟是代差,而不是型号之间的差距。</p>

如果f51大批量服役,绝对是灾难性后果。</p>

要知道,到时候,中国空军要想夺取制空权,就得动用数倍于美军的战斗机,而且承受更大的战斗损失。</p>

所幸的是,f51的产量并不大。</p>

除了造价极为昂贵,或者说是生产效率极为低下之外,也与中国随后对美国本土进行的战略轰炸有关。等到美国的飞机制造厂提高了f51的生产效率,中国的战略轰炸已经大幅度削弱了美国的战争潜力,使美国没有能力制造出足够多的f51,甚至没有办法为这种高性能战斗机提供充足的特种航空燃油。</p>

只是,在二零五五年,yf51上天,对中队来说绝对是一个巨大的威胁。</p>

当时,军事情报局提供的另外一份情报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yf51试飞,这就是美国也同期开发了亚轨道轰炸机。</p>

事实上,军事情报局提供的情报并不准确。</p>

在立项的时候,确实存在fx与bx两个军用飞机计划,前者就是yf51,只是后者在项目规划阶段,最终被取消,或者说是合并到了fx项目中,计划中的产物应该是编号为fb51的战斗轰炸机。</p>

当然,说战斗轰炸机并不准确,fb51不是f51的简单放大版,而是一种全新的作战平台,与f51相同的只有动力设备,即冲压火箭一体式发动机,其他方面则几乎没有任何共同点。</p>

只是,fb51的发展非常不顺利,比f51慢得多。</p>

虽然在战争末期,美国有很多令人匪夷所思的武器装备项目,包括一种能够全程以四十马赫飞行载弹量高达一百吨的亚轨道轰炸机项目,但是真正得到发展的,只有fb51,而且该项目最终也被f51的全性能版,即f51e取代。最重要的是,在大战结束的时候,美国空军都没能获得f51e,仅有的三架原形机也在战争结束前被销毁,留下的只是一大堆残缺不全的设计图纸。</p>

也就是说,直到大战结束,美国也没有能够进行战略轰炸任务的亚轨道轰炸机。</p>

</p>

问题是,在二零五五年,牧浩洋不可能怀疑这份情报。首先,yf51已经上天,而其最初设计就是一种亚轨道战斗机,因此有足够的理由相信,美国只要研制出了发动机,就能制造出亚轨道轰炸机。其次,中国空军也有类似的军备项目,而且进度也不算慢,都计划在二零五六年或者二零五七年实现首飞。最后,就是在全面对抗中,对这类战略性情报的基本处理方式就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p>

最关键的一份情报,与反重力场技术有关。</p>

这份情报的来源非常可靠,是一名埋伏在美国国防里有机会接触到美军最新技术资料的高级谍报人员。在此之前,已经向军事情报局提供了十几份极为有用的情报,比如美国装备地面战系统的确切时间,地面战系统的详细性能指标,而切最终都证明,该谍报人员提供的情报准确无误。</p>

结果就是,李明阳对这份情报确信无疑。</p>

直到战后,李明阳才知道,该谍报人员早已暴露,而且被美国情报机构策反,成为了大战中最有名的双面间谍。在向中国提供有价值的情报时,该谍报员也提供了虚假情报,而最关键的虚假情报,就是美军的反重力场技术。</p>

当时,美军的反重力场技术情报实际上是由美国情报机构提供的,目的是想试探一下中国的反应,以此推断中国在反重力场领域取得了那些突破性进展。美国情报机构这么做,主要就是没有办法从其他渠道探听到相关情报,而美国科研部门已经证明,反重力场技术肯定有实现途径,具有无比的军事应用价值。最重要的是,中国最先进行相关研究,而且投入非常巨大。</p>

毫无疑问,美国在反重力场领域取得的突破,足以让牧浩洋做出最为疯狂的举动。</p>

加上前两份情报产生的影响,即让牧浩洋相信,只有以反重力场技术为基础的新式作战平台才能全面超越美军的新式战机,让中国空军重新掌握技术优势,也就不难理解,牧浩洋会做出什么样的事情了。</p>

七月底,牧浩洋就在战争部内成立了一个名为骊山办公室的机构,专门负责管理与反重力场技术有关的工作,直接对他负责。后来,该办公室演变为骊山计划,核心工作就是把反重力场技术应用到军事领域,以及解决工业化生产所遇到的问题,成为战争部内最神秘的部门。</p>

最后,似乎有人觉得骊山这个词不大好听。</p>

也就是说,骊山计划实际上就是后来的刑天计划,而其结果,就是中国率先跨入了重力场技术时代。</p>

第二百三十四章推波助澜</p>

第二百三十四章推波助澜,到网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