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六章:生计,发展(1 / 2)

 清末民国,是一个恰逢变革之时期,中国武林高手多以行镖为生,技艺之精湛,随着社会的变革,他们也逐渐失去生计。</p>

</p>

在近代中外拳师对决中打败国外拳击高手的中国武术师的特点:</p>

他们大多是在4050岁的人了,甚至是将近60岁的老人了。这种高龄中国武林高手打败外国拳师本身就是一个令人惊讶的现象。</p>

根据当时的报纸报道和目击者的描述,这些外国拳师都是几招之内就被打翻在地,或抛出丈余爬不起来的,没有出现在拳击缠斗10个回合以上的场面。</p>

但往深里思考,就可发现这些中国武林高手的师父大多是原来保镖的武林高手,他们学了一身本领,却面临社会的变革,从军保镖的职业已经没有了,但他们却继承了师辈的搏击武术和武林中人的骠悍精神。以说是空有一身本领敢打敢拼,却无处可用。所以一有外国拳师来华挑衅,同道一呼百应。</p>

车永宏霍元甲韩慕侠王子平陈子正孙禄堂佟忠义杨法武马金镖王芗斋蔡龙云</p>

一个个都是近代弘扬国威,挫败气焰嚣张的国外拳师的武师,所练武学有形拳意拳查拳弹腿迷踪鹰爪八卦掌华拳等等,但不论是哪种流派,都涉及到内功,年龄越大内功越是深厚。</p>

他们属于清代遗留的一批中国武林高手,然而这些只是在中外对决中扬名的武师,还有更多的武师是不为世人所知的。</p>

随之社会变革的加速,武学逐渐无用武之地,这些武师正面临着失去生计,而少去练拳,或是无人继承一身所学的局面。</p>

单单是继承方面,就有让人极为担忧的问题。</p>

中国有太多优秀的国术在历史中因为种种原因而无法传承下去,而武学在清末民国时期就属于一个动荡的阶段。</p>

学而无处可用,师傅穷困潦倒,弟子无心练武。</p>

一种东西要想失传那是很简单的,但人们再次需要用的时候,却发现已经失传了。</p>

就如韩慕侠,往年穷困到军阀出每月两百块大洋请他教授武学,条件还是不能再教别人,韩慕侠十分气氛,又怕不去惹不起,韩慕侠只好自己爬上屋顶摔下,把手和胯骨摔断,然后故意接歪,让自己成为废人,晚年以摆烟摊和针灸为生。</p>

就中国各流派的发展来说,武学是以北方的气氛浓厚,修道则以南方为多。这主要是历史发展问题,南北两宋的领土多在南方,南宋更是如此,而修道方面是南宋时达到巅峰,然后到明清两代开始衰弱。</p>

明清两代行镖主要是在北方,因为京城在北方,武师有个特点那就是相比修道之人来说更为依赖世俗。</p>

但武师更注重实用,像明代抗倭名将俞大猷,便是号称马步弓天下第一的高手,对周易研究很深,并应用到军事上。</p>

强大的武师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对周易有所涉猎,便如夏钧要拜访的孙禄堂,他为了研究周易,跟程廷华研习了数月八卦。</p>

而内功,更是涉及老子庄子,老子阐明了道,庄子阐明了人体的吸收气的方式,先天是如何吸收先天之气,后天又出现什么情况都写得明明白白。老庄之深幽自春秋时期便一直影响着中国文明的发展。</p>

夏钧拜访的孙禄堂此时已被北洋元老徐世昌所招揽,不过夏钧对此并不在意,他这次来京城就是来跟徐世昌抢人的。</p>

抢人是要有技术的,特别是在这个年代的中国,下到普通农民,上到文豪宗师都十分讲究气节,骨气名节,特别是这些有文化底蕴的群体。</p>

所以夏钧是打着拜师学艺的名义前去拜访孙禄堂的。</p>

孙禄堂这天正在家里教授徒儿海桂元形意拳,这是他刚收的徒弟,资质是众多弟子中尚可的一个,已经让孙禄堂十分欣喜了。</p>

这年头好徒弟难找,孙禄堂在老家开武馆广收门徒时从没遇到什么天赋高超的弟子,时常让他长叹不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