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0章:迅猛的民生发展(1 / 2)

 如果算上英国殖民地的人口。那么第三世界联盟的人口确实是更少的。但就人口质量上来说,英国那些地盘都是殖民地,英国不可能放手让殖民地进行发展,殖民本身就是充满掠夺性的,因此这些殖民地的人口普遍贫穷,没有充分的发挥出劳动力价值。</p>

而第三世界联盟则是一个没有殖民掠夺的落后国家组成的,随后之前很落后,但随着中国向联盟成员国输出较高的生产力技术,所以劳动力价值开始充分发挥出来。</p>

第三世界联盟在1924年,经济总量已经达到了4500亿亚元,其中以南洋共和国和果敢郡国的经济发展最为迅速,其次就是俄国,但因为俄国面积较大,人口也比南洋共和国及果敢郡国多,因此经济总量排在南洋共和国之后,生产总量为联盟成员国第三。</p>

中华帝国的3600亿元国民生产总值实际上也是不准确的,因为南洋共和国和果敢郡国没有算入其中。</p>

这两个国家实际上就是中华帝国的一个省,法律基本和帝国一致,只是名义上是一个国家。</p>

俄国的经济发展目前正在飞快上升,主要是因为房地产的繁荣因素.</p>

这让中国民族资本在俄,国赚了不少钱,光是卖地皮就赚了。</p>

在刺ji房地产之前,中国民族资本商人是有消息共享的,所以提前买了不少地皮房地产行业一刺ji之后。马上取得了很高的收益。</p>

俄国的地皮和房子价格在刺ji下不断的上涨,不过其经济发展速度,依旧没有南洋共和国来得快速。</p>

南洋共和国作为中华帝,国实际的一部分,此时也开始进入了透支消费的发展路线,而且中华帝国不断向南洋共和国移民,并且在南洋共和国投入了非常多的资金进行建设。此时将发展接力bāng交给国民消费和投资。企业和个人投资方面,南洋共和国具有很大的优势,一直都是吸引投资的磁铁。</p>

南洋共和国除了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同时还有不少的矿产资源,更有十分丰富的旅游资源,而且交通便利,适合发展制造业,不管是轻工业和重工业都能够发展。</p>

俄国在轻工业上一直都是弱势,发展的重工业一定程度上又是没什么技术性的东西,有技术性的东西又得从中华帝国进口。</p>

南洋共和国经过多年发展,内部的南洋土著基本上被清洗得差不多了。</p>

同时南洋共和国利用土著的免费劳动力,修起了近两万公里的铁路。使南洋共和国的交通变得非常便利。</p>

在这片物产丰富的土地上,华人建立了一个很美好的家园,到处都是精致的别墅小楼,环境十分宜人。</p>

一到晴朗天气,这里简直就是人间天堂。</p>

而在果敢郡国,同样发展得很迅速。缅甸土著目前与华人相处的还算不错,中华帝国全面取消了缅甸的文字,学校里一律都是教汉语汉字。继续贯彻衣冠南渡政策。</p>

很多缅甸土著也都开始将自己视为华人,这是一种很正常的倾向,毕竟中华帝国目前做为一个强国。其国民地位在世界上是很高的,而且成为中华帝国公民,可以享受诸多福利政策。</p>

果敢郡国的经济发展也很迅速,经过几年下来的官方疯狂建设,道路基本通畅。</p>

南缅甸则是老样子,在英国人的殖民统治下一直没有什么发展,人民生活还是很困苦,物质财富很匮乏。</p>

实际上经济发展这个东西,就是一个ji和蛋的关系。</p>

殖民统治等于是把ji给宰了,所以蛋就少了,而蛋少了ji也就少</p>

透支消费实际上就是把未来的蛋拿到现在孵化成ji,然后以最快速度生出最多的蛋,从而形成一种发展惯性。</p>

英国的殖民地显然不可能用这种模式进行发展,因为当殖民地经济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必然会伴随着被殖民民族的觉醒,从而导致不断的反抗,这大大损害了英国殖民统治者的利益。</p>

至于美国要在这些国家施行透支消费的发展模式也是困难重重,首先国界始终存在,英国法国都是有主体民族的国家,目前也就只有德国等战败国让美国国际资本进入,也就只有德国在施行透支消费的发展模式。</p>

像日本本身也,就有主体民族存在。不过日本也开始施行了透支消费的发展模式。</p>

剩下的也就是英国和法国的问题,像美国那样的发展模式,在英法两国内部确实不太好施行,这必须由英法两国政府来主持才有可能,但这不太符合国际资本利益。</p>

但美国此时却是不得不重视中华帝国的发展了,或者说是整个第三世界联盟的发展。</p>

第三世界联盟也开始出现投资热cháo,也在进行透支消费的发展模式。如果美国在人口上不追赶上去。那么经济总量总有一天会被中华帝国所超越。</p>

实际上,已经超越了。</p>

不过就联盟来说,第三世界联盟的经济总量相比英法日苏联这个联盟来说还是少了一些。</p>

但差距也不是太大,而且距离在不断的缩小。</p>

美国此时看到中华帝国也开始以透支消费的模式来发展,也开始英美日苏联盟的透支消费发展。1925年.是美国采取透支消费发展的第六年,美国经济确实是一片繁荣,然而美国的经济却因为人口问题,远远没有甩开中国。</p>

虽然在美,国看来,美,国经济是大于中国的,但实际上中国经济早已赶超美国。</p>

战后五年间,中华帝国真正建立了一次快速的发展,这是一次以政府出资带动的发展模式。</p>

五年之间,使中华帝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债务高筑。</p>

随着民间资本出现投资热cháo,中华帝国在1925年算是撑过去了,1925年,中华帝国的税收增加了一倍。达到了年500亿亚元。</p>

为了还掉到期的债务,中华帝国的财政预算模式发生了改变。</p>

往年中华帝,国是将一年的收入放在明年来使用,而在1925年,为了还掉债务,将1924年的财政收入全部都用来还款。而1925年的预算,则将用1925年的财政收入。</p>

就算是这样,中华帝国的财政依旧十分健康,没有任何的赤字,但宽裕却是说不上了。</p>

帝国为了还款,在建设项目上都减少了很多,不过在必须建设的工程方面还是一个都不少。</p>

那些具备营利性的工程,全部都交给民间资本去建设。</p>

由于大批的工程建设,以及繁荣起来的内需支撑,加上帝国增加了个人所得税的征收力度,使得帝国的财政收入猛增到了500亿亚元。</p>

如此高的税收,相比欠银行和国民的钱来说还是很少,不过这些欠下的钱并非是一口气就要全部还掉。</p>

而且帝国财政有华东集团的支撑,日子还算过得不错的。</p>

不过华东集团的日子过得却不是那么好,最少对夏钧来说是如此,华东集团年年抽调大量资金给政府使用,使得很多方面前必须要夏钧动用兑换平台来支撑。</p>

不过华东集团盈利不断上升却是不争的事实,由于很多领域都是垄断经营,平均利润达到了35</p>

华东集团的生产又占据了60的国民经济总量,又有大量产品出口,这使得华东集团的盈利年年都被政府税收还要高。</p>

此时帝国政府基本上过了需要靠自己出资建设的阶段,因此华东集团对帝国的财政支援开始减少到正常数额。</p>

1925年,华东集团的盈利也大大增加,资产增长达到了近千亿亚元。上缴帝国财政部的金额为200亿亚元。自身保留了大部分金额作为发展所需,夏钧那边的压力则大大减轻。</p>

就算是200亿亚元,如果平均分给每个国民,一个人能拿到40元,足够为帝国分担医疗和教育上的支出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