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0章:北海道海军对峙,战争临近(1 / 2)

 第410章:北海道海军对峙,战争临近</p>

1936年,中华帝国的陆军和空军开始大规模的换装,德国陆军也在大规模的换装,德国从中华帝国那里获得了不少军事技术,使得德国的军事力量大大增强。</p>

德国的军事技术强大之后,希特勒开始按捺不住扩张的野心,在1936年底,在奥地利亲德份子的帮助下,兵不血刃的就占领了奥地利。</p>

英法显然不愿意为奥地利承担战争风险,因此英法依旧只停留于抗议的层次。</p>

德国开始采取军事行动之后,中华帝国的陆军换装速度明显加快,存放在仓库里的战车悉数都调出仓库,运往部队。</p>

而那些换下来的13式战车,则交给了那些第三世界联盟成员国使用,帝国还派出了专门的教官团帮助第三世界各成员国建设和训练装甲师。</p>

未来,加入第三世界联盟的国家将会越来越多,中华帝国的这些淘汰的装备,也有用武之地。</p>

另外,从正规军中撤换下来的战车,还有一批装备到了二线部队。</p>

1937年,这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年头,德国又先后攻占了捷克斯洛伐克,并在波兰边境制造了数起边境冲突。</p>

德国与第三世界联盟的关系顿时变得十分紧张起来。</p>

第三世界联盟当即做出反应,中华帝国华西野战军在波兰边境调派十个装甲师,并与波兰签订了长期驻军的协议。</p>

中华帝国帝国的反应,让德国开始有了扩军的理由。</p>

德国在1937年将30万陆军扩充到了80万,为此英法默不作声,美国同样如此,显然是在鼓励德国,让德国胆子再大一点。</p>

</p>

为此德国在美国那里还获得了不少好处,国际资本同样也将先进的军事技术不断往德国输送,大大加强了德国的军事实力。</p>

原定历史上,美国也是这么干的。</p>

美国在二战爆发前显然是想扶持德国,然后让德国和苏联先拼个你死我活,然后将苏联先灭掉,再挑动英法与德国的矛盾,再支持英法,从中大发战争财。但希特勒显然没有按照美国的意图去做,美国只好采取第二套方案,即是扶持苏联来对付德国。</p>

美国在原定历史上一点都不帮德国人,那是因为德国人太难对付了,就如此时美国敌视中华帝国一样。</p>

苏联则是体制完全不同,美国自然也不会容许。</p>

而此时美国的首要敌人变成了中华帝国,因此德国和苏联都成了美国笼络联合的对象,想以此来与中华帝国抗衡。</p>

然而让美国和英法都未察觉的是,德国正在迅速的积蓄军事实力,希特勒自然不会傻到去进攻波兰,而是将屠刀对准法国。</p>

波兰边境的紧张局势,只是一个障眼法。</p>

不过希特勒还算是有点理智,知道不能太过火,否则惹怒了第三世界联盟的话,德国极有可能会被第三世界联盟胖揍一顿。</p>

而此时的美国则是在不断的给德国打气,以给与德国足够的勇气去和第三世界联盟硬火拼。</p>

美国政府甚至还给德国运去了许多的工业原材料。</p>

希特勒爽了,此时德国左右逢源,自然爽得一塌糊涂,也让他产生了一种错觉,那就是德国对于当前世界两大军事联盟来说至关重要,有着决定性的作用。</p>

1937年,中华帝国的经济总量增长速度依旧保持之前的势态,增长速度进入一个十分快速的阶段,全年增长速度为20,经济总量恢复到了7900亿亚元。</p>

看似已经快恢复到了繁荣时期的程度,并且还超出了400亿亚元的程度,但实际上并不是如此,尽管工资开始不断上涨回升,但物价也涨了。</p>

繁荣时期主要是民用发展繁荣,因此民用产品产量大,价格自然便宜了。而此时中华帝国将印出来的票子拿去建设工程和当军费了,调用了很多人力物力。</p>

虽然物价上涨水平是自华东政府成立以来最快的一年,但人民的生活水平还是不错的。</p>

因为此时中华帝国的生产力水平已经发展到了一个十分不错的程度,实际上用几千万人去生产农业和轻工业,就能够生产出足够六亿人使用的生活物品。</p>

因此在农业产品和轻工业产品方面价格上涨不大,其中轻工业产品的物价水平上涨程度最小。</p>

那些无法靠机械来提高劳动力的行业,价格上涨速度最快。</p>

中华帝国虽然不复当初的市场经济繁荣程度,但人民的生活质量依旧不错,相比美国人的日子来说,却是好了很多。</p>

为了与中华帝国抗衡,美国加大了对工人的压榨程度,也在学着中华帝国疯狂的建设工程。</p>

简直恨不得把一个人当成两个人来用。但这样也使得美国工人对政府产生了很大的不满,经常爆发抗议。</p>

美国在1937年的经济已经恢复到了1400亿亚元,美元同样在大幅度的贬值。</p>

但美联储能增发1美元,中华帝国就能够增发最少4美元,因为中华帝国的人口是美国的四倍,同时俄国使用的也是亚元。</p>

中华帝国的经济恢复水平远比美国快得多,因为中华帝国印了比美国多最少四倍的票子,甚至是接近五倍。</p>

票子多了,国民劳动成本不断上升,实际上人民的生活质量并未便差,只有那些不去工作的人才会觉得日子不好过了。</p>

也正是这种贬值速度,加上投资环境不景气,使得那些在繁荣时期赚了很多钱的投资者的资产不断缩水,从而又降低了贫富差距。</p>

很多民企在这一时期,都觉得生意不好做,因为市场经济不繁荣。但生产建设又并不比繁荣时期少,而这种建设是国家行为,建设起来的东西也是国家资产。</p>

而工人同样是拿工资,而且拿得比繁荣时期的工资基本一样了,因此只要是有工作的人,生活质量都不会下降。</p>

政府则在这一时期非常有钱。</p>

个人所得税加上对企业的税收,同时还有铸币税,更有华东集团这个国有大集团的高度垄断。</p>

同时在这一时期,中华帝国开始有意识的提高国民生产效率。</p>

例如那些繁华地段的小商小贩,一律砍掉。这些小商小贩的个人劳动产值太低了,虽然能够创造很多就业,但现在不缺的就是就业,国家那么多的工程在建设,还会愁没有就业岗位</p>

华东集团和中盛集团华盛集团合资成立了一家帝国零售公司,华东集团占总股份的75,中盛集团占10,华盛集团也占10。</p>

因为这不是重工业领域,因此将主要由中盛集团和华盛集团的管理团队进行管理,负责管理的集团多拥有5的不固定股份。至于是中盛还是华盛来管理这家公司,主要看各自运营能力,决策层先期采取轮换制度。华东集团在选决策层的时候拥有决定权,华东集团不介入管理,但也要看成绩,同样也只看成绩,效率高,成绩好就不换,成绩不好那肯定要换。</p>

帝国零售公司将在全国各城市开设超市,超市比商场更加贴近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p>

这些超市在效率上比个人零售商店高出十倍不止,也就是说可以让更多的人口投入到建设当中去,最大限度的挖掘个人劳动力价值。</p>

同时帝国对于帝国零售公司的政策更加优惠。</p>

总的来说,这种行为也就是进一步的提高垄断程度,垄断很多时候并非是完全不好的,起码在提高生产力方面,垄断的模式拥有绝对的优势。因为在不受政策限制的情况下,要想取得垄断地位,必须建立在更高的生产力水平和组织效率之上。</p>

由于是国家资本垄断,因此这种垄断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同时也提高了整体的生产效率。</p>

中华帝国的这种国家垄断模式不是一般国家能学的,因为难度太大。这不是一种以政策限制来进行垄断的模式,而是以一种允许民间资本进入的垄断模式,要想取得垄断首先就得靠市场竞争手段,把竞争对手干掉。所以其他国家是学不来的,也只有中华帝国拥有这样的实力。</p>

同时在经济萧条之时,大量的工厂破产,因此中华帝国手上掌控着大量的商业资源,华东集团用这些资源,联合中盛集团与华盛集团,进行了一系列的产业深度整合,在轻工业销售服务业等领域都形成了一批垄断企业。</p>

中华帝国基本上是边恢复边整合,相比之下,美国银行资本家们整合的时间更为宽裕得多,因此比中华帝国更早将手上的产业整合完毕。</p>

在加强垄断的同时,中华帝国又出台了许多扶持创业的政策,同时还有许多创业基金的存在。</p>

因为创业基金的存在,创业者一旦成功了,那么马上就赚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