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三章 出阵越中(2 / 2)

而河田长亲则领一支偏军,分乘关船,小早船,运输船的水军,从自冲见砦下的乡津出航,进入越中岩濑湊。</p>

在日本最早有关海洋法规集廻船式目中,将日本十大良港,编成为三津七湊。</p>

如九州大港博多津,日本第一繁华之商业之地堺津,皆名列其中。</p>

而岩濑湊亦是三津七湊之一,位于神通川入海的河口处,而神保家的本城,越中第一名城富山城亦建于此。</p>

两路上杉家军势在岩濑湊会合之后,神保长职展开盛大的欢迎宴会犒劳出阵越后将士。</p>

之后上杉军加上出阵神保家神保长职的人马,出阵能登,声势更加壮大。</p>

上杉谦信亲自出阵能登之事,声势浩大,早就惊动了越中的一向宗势力,越后若要攻打能登,其路途必然需经过一向宗的势力范围。</p>

以本愿寺的立场不可能允许上杉谦信,就这么大摇大摆的经过,况且万一越后攻下能登,那么将从两面威胁到越中加贺本愿寺。</p>

这也是越中一向宗两大主事,本愿寺显荣,莲钦所不能容许的。</p>

所以越中一向宗发动了当地信众,一面向能登,加贺的同门求援,同时组织军势准备阻止,上杉谦信进入能登。</p>

作为越中两御山胜兴寺,瑞泉寺还是发动了两万五千信众。</p>

显荣与莲钦商议后,决定先发制人,将军势集结后一口气推进到神保家的放生津城城下,准备在此迎击上杉,神保联合军。</p>

历史上将这场,上杉军与越中本愿寺对决的战役,称为放生津合战。</p>

放生津城原本是越中守护大名,守护所的所在,后史称越中公方,明应政变中的失败者,第十任幕府将军足利义材曾寄居在此。</p>

抵达放生津城下后,尽管一向宗方面人数要胜过上杉军,但是上杉谦信的实力,显荣他们早已见识过多次。</p>

在增山城时,八万军势还是被对方两千人马一冲即溃。</p>

所以这一次重新对阵上杉军,本愿寺上下亦是没有底气,除了继续发动各地信徒来参战,拼凑兵力之外,显荣本人更是一连写了十几封信给飞驒的李晓,向他求援。</p>

本愿寺一方公认,整个越中,甚至北陆道也只有李晓,是可以与上杉谦信一战之人。</p>

李晓看着显荣信中的口气,简直恭谦至极点。</p>

原本显荣,莲钦的意见还准备与李晓瓜分越中,本愿寺武田两大势力平分神保家之地,可是眼下他们的要求,只需李晓帮助他们渡过了这一次难关,就可以默认李晓占据神保家大半领地这一事实。</p>

李晓看完显荣的信后哈哈大笑,这简直是将别人的东西拱手作大方,神保家又不是本愿寺之地,凭什么显荣做主让给别人。</p>

显荣读经书太多,果然行事有些迂腐了。</p>

但是本愿寺与武田家已结成攻守同盟,特别是显荣之前亦多次帮过李晓几次,这倒让李晓不太好有借口拒绝出兵救援。</p>

不过出兵帮助本愿寺与上杉谦信决战,开玩笑,面对上杉谦信,神保长职的近两万联军。</p>

李晓还没有自信到,凭着现在的势力,可以挑战得了的,即便本愿寺再出动一次九头龙川那样三十万军势的规模,李晓也不会陪他们去挑战越后。</p>

论实力上杉谦信绝不逊色于朝仓宗滴,而论名气他则是远胜一筹。</p>

但是对于李晓而言,幸好有本庄繁长这个后手,否则他就算背上骂名,也是绝不肯出阵与越后一战。</p>

反正这次作战,对于李晓而言,只需目送上杉谦信在越中,越后进行折返跑就可以了。</p>

若是对方引军向李晓这个方向进攻,李晓唯有率领军势能跑多远跑多远。</p>

于是李晓当即写信答复了显荣,承诺出兵,帮助他抵御上杉军的入侵。</p>

本愿寺坊官得到李晓肯定的答复之后,当即千恩万谢,几乎是红着双眼离去了,接着马不停蹄返回越中,向显荣禀报这一大好消息。</p>

李晓亦随即在飞驒越中发出了总动员令,要各地除了美浓众之外,所有豪族,配属军势作最大动员,准备与李晓一起出阵越中。</p>

三月底,李晓麾下各路军势陆续会合于越中城生城。</p>

除了李晓三大备队之外,还有内岛氏理出阵三百军势,飞驒豪族锅山,广濑家同三百军势,盐屋秋贞两百军势,马场昌房的五百军势。</p>

李晓集结兵力之后,从城生城率领超过四千军势,出阵越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