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章 运河之争!!!(1 / 2)

 朱宽是什么人,朱宽乃是御史,虽然官职地位比不了薛道衡,但是他可是靠嘴皮子吃饭的。</p>

便是没理,朱宽的这张嘴尚且能够搅三分,若是有理,那朱宽简直能够口灿莲花。</p>

别的话尚且先不说,单单就说在开运河的这件事情上,朱宽的话就比薛道衡占理。</p>

大秦二世而亡,确实是有修建长城,修建骊山皇陵这种大工程,导致民事荒芜,百姓生产不够需求,从而引发了大泽乡起义。</p>

说到底,都是因为粮食。百姓都去修建长城,皇陵了,没人种地,自然粮食就供应不上。</p>

但是,朱宽提议修运河不同。大秦修建长城,修建皇陵,这对国内粮食产量是无益处的。但是修建运河,却会反哺运河周围的良田,让南方的粮食产量进一步的提升。</p>

修建运河初期的工程量虽然很大,但是运河一旦修成,对于南方粮食的产量,以及南北的交通运输,都会有大大的提升。</p>

最关键的在于,以大隋现在的国力来说,修建这么一条运河是毫无问题的。</p>

当然,前提是在修建运河的同时,大隋自然也不能在生出其他的幺蛾子了。</p>

朱宽一个御史,原本干的是闻风奏事的嘴皮子买卖,怎么想起修运河了呢?</p>

他一个御史自然想不到这些,之所以在朝堂上提起,那是受到了他身后之人的指使,</p>

朱宽身后之人是谁,自然便是顾,朱,陆,张这四家为首的江左士族。</p>

南方年年大雨,这大雨一下,最直接受到损失的便是他们这四家。因此,这才有了撺掇杨广修建运河的注意。</p>

修建运河与国有利不假,最直接受利的自然也是这些江左士族。</p>

“薛大人,你之所言,下官不敢苟同。”</p>

“秦修长城,是为了抵御匈奴。而我朝若修运河,是为了滋润运河周围土地,沿河会形成大片粮草,而且还方便了运输。”</p>

“目的不同,这造成的结果必然不同。粮食产量多了,百姓吃的饱了,如何能够亡国?”朱宽朝着薛道衡回怼道。</p>

说完这话,朱宽不在搭理薛道衡,而是朝着杨广跪倒高呼道:“陛下,修建运河,乃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之事。若是我朝修出了这条运河,陛下必当为千古所铭记!”</p>

朱宽这话一说,等于是给力薛道衡一记KO。杨广最想要的是什么,不就是让自己名留青史吗?</p>

朱宽这一句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却是实实在在的说道了杨广的心坎上了。</p>

杨广转念又想到了自己做梦发洪水,这修建运河正好是治理洪水的,也算是应了这个梦。</p>

杨广有心支持,转念又想,还是与上将军商议一番之后,在做出决断不迟。</p>

</p>

想到这里,杨广沉声说道:“此事至关重要,朕还得好好思量一番,今日,诸位大臣倒可以各抒己见,让朕听听大家的意见,也好做出判断。”</p>

杨广这句各抒己见一出口,薛道衡立刻朝着自己的狗腿子们使用了一个眼色。当即,关陇八大家和五姓七望的官员开始对朱宽进行攻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