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八章 磺胺(下)(2 / 2)

血战旗 水鬼游魂 0 字 2021-07-20

蒋百里算是服气了,他是学生从军,然后又从文过一段日子。</p>

但这些还好说,同样是军人,曾一阳却去搞化学,在他眼里已经和‘怪胎’没什么区别了。</p>

甚至在国防军中学习的**军官也觉得,曾一阳这种舍本逐末的做法,肯定是掩人耳目,一定有更不可告人的秘密在预谋着。</p>

间谍?还是准备投靠其他国家?反正各种各样的猜测都有,就是没有一种是想到,曾一阳能够从多马克的化学实验室里学有所成的。</p>

九月份的一天,在完成了繁琐的实验后,曾一阳正在记录实验过程。</p>

突然他对正在收拾仪器的多马克教授说:“教授,是不是我们弄错了,‘百浪多息’抗菌的主要成为在生物体内会和药剂合成为另外一种药剂。</p>

如果我们将药剂分析,然后分解……”“等等,你刚才说什么?”多马克突然灵光一闪,但是由于事出突然,他并没有听清。</p>

“如果我们将药剂分析成份后,然后分解……”曾一阳重复道,半年多来,他人的记忆能力帮助了他,已经成为了一个出色的助手。</p>

甚至多马克断言,曾一阳只要系统的学习几年,就能成为一个优秀的药剂学家,多少有些夸张的成份,但也说明了曾一阳进步的度。</p>

“一阳别去记录了,明天我们不试验了,而将其主要成份分解,然后准备出所有的方案,一样一样的提纯。</p>

还有,从现在起,你不再是我的学生了,而是我的研究伙伴。”</p>

多马克激动的拿走了曾一阳正在记录的笔记,然后拉着曾一阳就走出了实验室的大门。</p>

一个月后,他们终于得到了一些黄色的粉末,所有的试验结果得出。</p>

这种黄色粉末,才是链球菌的天敌。</p>

而且生物试验结果,这种药物毒素很低,即便数倍过量后,也不过是轻微的呕吐,不为引起中毒的状况。</p>

“这是一种胺苯类结晶体,由于呈现出黄色,我决定命名他为‘磺胺’。”</p>

多马克激动的对曾一阳说道,他等这一天已经很久了,开始的时候走对了,但后来一直再走弯路。</p>

直到一个多月前,被曾一阳无心的话突然点醒,才想到了从另一个思路去解决问题,让他获得最终想要知道的结果。</p>

“磺胺?”曾一阳的脑子轰隆的一声巨响,傻傻的盯着装在茶黑瓶子里黄色晶体粉末。</p>

他前世不是学习医学的,甚至不能称为一个好学生,当然不明白磺胺到底是什么成份。</p>

跟着多马克学习,多少有些躲避的成份,但一直以来都很用心,可他也没想过他能够参与到如此伟大药物现中。</p>

在他诸多的记忆中,突然冒出了一条消息。</p>

多马克因为现了磺胺,获得了诺贝尔医学与生物学奖。</p>

附带着,还带着因为多马克是在1939年获得的诺贝尔奖,由于在此之前,德国犹太人纳粹批判者卡罗?冯?奥西埃茨基,由于反对纳粹迫害犹太人的运动,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p>

被希特勒誉为,英法两国对德国的政权的攻击和干涉,从36年后,德国人将不接受诺贝尔奖,而多马克也被纳粹剥夺了获奖的机会,直到战争结束后,才领到了诺贝尔奖。</p>

曾一阳恨不得拿自己的脑袋撞墙,这些尘封的记忆,为什么不早一点想起来呢?抱着对磺胺的莫大信心,曾一阳决定加大对临床试验的投入。</p>

拍电报到国内,和余亚农联系,后者寄来了一笔十万英镑的款子,前期的试验就准备用钱开道。</p>

随后的临床试验,多马克教授听取了曾一阳的建议,采用他的办法,以奖金的方式,给医生提成。</p>

由于没有一种有效的抗菌药物,医生即便知道很多病人得的是什么病,但也只能眼睁睁的看着病人越来越虚弱,直至死亡。</p>

而多马克和曾一阳在柏林的各大医院中,不停的推销他们新研制的药物。</p>

而且在曾一阳的允诺下,只有对一些突性质的炎症病人用药,获得病人和家属的允许下,不但可以得到一百马克的医疗补助,而且推荐的医生也能得到一笔钱,相对的医生只要将病人的病理报告寄一份给多马克就行。</p>

虽然,头几天,多马克紧张的呆在他的办公室里,整天就为等门房送来信件,可是头几天一封信都没有。</p>

一周后,雪片一样的信件,从各个地方飞来。</p>

大部分信件都是热情洋溢的感谢,很多病人康复后,还通过他们的医生为研制出这种神奇的药物的多马克致敬。</p>

1935年的新年刚刚过去,欧洲医学界爆了一场大地震。</p>

流行性脑膜炎、肺炎、败血症,这些必死的绝症能够治疗了,而能够治愈这些疾病的药物就是新出现的一种化学药剂——磺胺。</p>

一片转载的论文在英国皇家科学院的权威杂志上被刊登,署名的正是格哈德?多马克和曾一阳。</p>

正如格哈德?多马克说过的那样,曾一阳从他的学生,一跃变成了他的研究伙伴。</p>

一时间,德国街头的报纸都刊登了这一现。</p>

这天,学习了近一年的杜聿明在接受上买了一份当天的报纸。</p>

现在头版头条赫然写着“天使之剂——磺胺”,不但介绍了这种药物的使用价值。</p>

而且还特别刊登了明这种药物的两个研究者,格哈德?多马克,很好理解,一个德国药物学家。</p>

“咦,这个名字怎么起来这么别扭……”杜聿明反复了一边,也没觉得,一阳曾,是一个德国人的名字?突然,他将姓倒过来:“曾一阳?”还以为没睡醒,使劲揉了揉眼睛,接着往下看,越看越觉得像是哪个红四十军军长,曾一阳。</p>

报道了一半,他已经确认了,这个人就是曾一阳。</p>

如同是一只被惊吓的蹬羚,跳起半人多高,飞一般的跑向了蒋百里的住处。</p>

等到杜聿明推开门,现蒋百里有些痴呆的看着今天的报纸,他知道,蒋百里也现了这则消息。</p>

蒋百里其实早就被吓傻了,眼前满是脸上带着微笑,从容不迫的和他谈论国家防御的那个红军将军。</p>

而且报纸上还吹嘘,这种药物的出现,绝对是奇迹,甚至断言,35年的诺贝尔奖非其莫属,如其不然,就是舞弊。</p>

蒋百里是个军事理论学家,战略家,或许还能称得上是一个文学家。</p>

但就算他脑袋被门夹了,也不会相信,和他一样的军人出生,曾一阳就能够妖孽到头上顶个化学家的名头。</p>

诺贝尔奖为何物?蒋百里当然知道,而且早在27年,鲁迅先生就为中国人文拒绝了参加诺贝尔奖提名的建议,反而出言,梁启先生不配获得该奖,而鲁迅先生也自谦的认为,自己做的很不够,根本不配获得该奖提名。</p>

作为梁启先生的弟子,蒋百里当然明白,诺贝尔的分量。</p>

问过了**在柏林的李部长,对方也只是刚听到消息,除了震惊之外,还是震惊。</p>

蒋百里抬起头,现门口杜聿明傻傻的拿着报纸,神情木然,而眼神中的惊愕,已经将所有的事情都写到了脸上。</p>

半响,杜聿明才艰难的问道:“蒋长官,这是真的。”</p>

“真的。”</p>

蒋百里的心情很复杂,虽然和曾一阳是同胞,但又站在了两个阵营中,当然不希望对方的阵营被国际社会关注。</p>

但这次之后,**即便不被人关注也不行了。</p>

曾一阳如同一颗耀眼的恒星,照亮了东方那片尚在黑暗中的土地。</p>

“在他面前,我觉得我像个白痴。”</p>

杜聿明很受伤,打仗,对方如同‘军神’一般的存在。</p>

蒋百里张了张嘴,却现自己的喉咙里什么也说不出,只好点了点头。</p>

一直以来,杜聿明和黄杰等人都以为曾一阳不过是找个借口躲避各方的曝光,而选择和一个化学家住的近一点。</p>

却现,一年后,曾一阳家的自留地里又长出了一个参天大树。</p>

而他不就之前,却在为一张柏林陆军大学的一纸结业证书而沾沾自喜。</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