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九章 纸条(2 / 2)

宇文德荣先是向李彧行了一礼,随后李彧也向宇文德荣行了一礼。

宇文德荣行的乃是君臣之礼,而李彧行的,乃是尊师之礼。

随后,李彧便将宇文德荣请到了御书房。

宇文德荣看了看一旁高公公的脸色,心中也立刻猜到了几分。

这时候,高公公也很识趣的带着贵喜退了出去。

宇文德荣看着李彧说道:“皇上是因为刚才所提的法子被王爷驳了,所以不开心?”

这时候的李彧早就已经学会了保护自己,因此他连忙说道:“没有没有,皇叔是先皇亲封的摄政王,他的决定总是没错的!”

听到李彧这么说,宇文德荣却是笑了起来。

他也听出了李彧的语气之中还是有些怨气。

宇文德荣又看了看李彧,随后微微一叹,对着李彧说道:“其实,若是按照臣的想法,应该也是跟皇上一样的决定!”

听到宇文德荣这么说,李彧倒是眼前一亮。

显然,宇文德荣的话有些出乎他的意料。

他原本以为,像宇文德荣这些大臣,必然是跟李文栋一般想法。

可如今看来,自己好像猜错了。

随后,宇文德荣便将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

自古以来,想来都是文官主和,武将主战。

因为对于文官来说,一旦有了战事,不但民生和朝局都会受到影响,整个国家的国力也会降低不少。

可对于武将来说,没有战事的话,他们想要积累军工就比较困难了,在他们看来,战场才是他们向往的地方。

过去甚至有一些边关武将,为了显示自己的重要性,甚至都有杀良冒功以及通敌之举。

而对于战事的态度,宇文德荣自然跟大部分的文官都一样,乃是一个主和派。

所以,遇到了这样的事情,他的想法跟李彧的一样,主要还是想要采取守势。

如今虽说西夏国内似乎有异,而北周也已经开始退兵,对于大梁来说,其实也有精力来腾出手对付倭国和高丽。

但是,作为内阁首辅的宇文德荣自然不想轻启战事。

毕竟,十多年前的那次战乱对他来说,还历历在目。

尽管那次主要是大梁的内乱,这次是对付外地,但真的到了那个时候,大梁的百姓还是会受苦,这是宇文德荣不愿意见到的。

不过,所幸的是,李文栋所定的,也不是极端的对策,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反击倭国的所作所为而已。

这可远远比不上战事那么残酷。

而在经过宇文德荣的这番“开导”之后,李彧眉头的阴霾倒是渐渐散开了。

对他来说,不管怎么样,就连大梁的这位内阁首辅都是跟他一个想法,那自己应该没有什么好郁闷的了。

自从这次回京之后,李文栋已经多次特意在群臣的面前,让李彧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过去,可是只有在御书房议事的时候,李文栋才会偶尔问及。

所以,对于李彧来说,这也算是一个好的兆头。

不过,这时候李彧还是微微叹了口气。

宇文德荣见了,有些奇怪的问道:“皇上为何叹气?”

李彧想了想之后,从桌案上的一下,拿出了一张纸,交给了宇文德荣。

宇文德荣见了却是一怔。

上面所写,正是今日在早朝上李文栋所定下的对倭国的反击之策。

宇文德荣拿着这张纸对着李彧问道:“皇上,这是……”

李彧却是无奈说道:“这是陈大人在离开京城之前派人交给朕的……”

“陈大人?”

宇文德荣却是一时之间没有反应过来。

李彧点了点头说道:“陈安晏陈大人。”

宇文德荣皱了皱眉,却是问道:“陈大人既然早就告诉了皇上如何应对,皇上为何没有照陈大人所写的说呢?”

李彧却是摇了摇头说道:“朕也不知道,朕只是不想轻启战事。尽管陈大人所写的对策未必会使大梁跟倭国开启战事,但是,但是……”

李彧说到此处,却不知该怎么继续说了。

一旁的宇文德荣却是好像明白了李彧的意思,便顺着李彧的话接着说道:“皇上是不想大梁的百姓受苦,不想大梁的将士有损!”

李彧张了张嘴吧,没有说话。

过了一会儿,才缓缓点了点头说道:“不错,朕就是这般想法。”

李彧在说到这里的时候,又立刻看向了宇文德荣,说道:“宇文大人,朕是不是太软弱了?”

听到李彧这么问,宇文德荣却是笑了起来,只见他对着李彧拱了拱手说道:“皇上,这不是软弱,这表明皇上乃是一代仁君,事事牵挂天下黎民百姓,实我大梁之福。”

听到宇文德荣如此夸赞,李彧倒是有些脸红。

不过,很快他又微微叹了口气说道:“宇文大人,您说陈大人为何就能想到,朕却想不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