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南方 第二百五十八章 序幕(4)(2 / 2)

在真正的以残明实力,以南京为中心,徐淮泗为大战略区的第一次的抵抗战役,就是在一种窝囊与极度悲观,甚至没有发挥出一点点实力的情况下,就这么莫名其妙的结束了。</p>

整个战场的表现,清军一直是主动,明军几乎没打出一场漂亮仗来。</p>

哪怕就是史可法亲自指挥,还有好几个总兵官在内的扬州一役,在史可法从白洋口拼命南窜,一心想守扬州之后,这个城池的防备工作也始终是在混乱和无序的状态之下。</p>

城外树木没砍,有个副将提出要砍,史可法不置可否,结果清军一至,立刻伐木打造攻城器械,然后就开始攻城,二十里方圆的一座雄城,两天功夫就易主了。</p>

堂堂首辅阁部,负天下之望的史督师,其实真正对得起他的身份和名望的,也就是被执后不屈而死这一件事了。</p>

清军南下路线是不曾隐瞒,也无需隐瞒的。</p>

可以说,清江行营部署的山东至睢州一线的主动进攻的态式,一则是为了吸引清军注意,使得他们不把南明当纸老虎,腾出清军一部份的实力,给李自成创造点机会。</p>

二则,就是自己练了几个月的新军,也需要实战的锤炼。</p>

事实证明,练兵的效果极好,虽然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大规模战事的指挥不曾有实战的机会,战场上的联络和信息传递比以前也没有进步太多等等,但除掉这些,整个战场练兵的效果是十分完美,完全达到了预期的目标。</p>

三则,便是不足为外人道的原因了。</p>

沿淮河一线,泗州是一个战略要点和中心,清军从商丘南下渡淮河,非打下泗州不可。</p>

但皇太子插手泗州的事,进行的十分不顺利。</p>

泗州先是总兵张天德驻防的区域,后来换了一个不知名的三流总兵,再下来就是调了刘良佐顶上来。</p>

这个“花马刘”是有名的混蛋,人品和刘泽清是一时瑜亮,大哥不让二哥,至于部队的战斗力,刘泽清好歹是在登莱锻炼过的,在山东时也象模象样的打过几仗。</p>

刘良佐可就全是靠的混功,这么些年,打仗行走,保实力为先,祸害地方少不了他,到了明末之时,王八反谭,他居然也混成了重镇之一!</p>

他的亲弟弟,早在辽东时就降了清军,可想而知,这个刘良佐在遇到大股清军南下的时候,将会做出如何的选择。</p>

但现在撤换或是吞吐他的部曲也是做不到的事了。</p>

皇太子并刘泽清军时是出奇不意,猛然一击发难成功。此事可一不可再,人家已经有了戒备,除非是公然决裂,大军压境,或是逼的刘部投降整编,或是可能把人直接逼到清军那边去。</p>

眼前是大敌当前之时,朱慈烺的形象又有点过于刚硬,现在又得罪了太多的人,这样的强硬办法,明显不是最佳选择。</p>

如此一来,只能选择收买。</p>

早在六月前后,朱慈烺就派人与刘良佐致意,与一心跟着马士英走的黄得功不同,刘良佐倒是谈不上“节操”这两个字,给银子就要,拨给粮食也收,调他至泗州,也是老老实实的就拔营上路。</p>

按理来说,泗州有一镇兵在,不敢言进取,守城当无问题。</p>

古代战将若是死心守城,攻方以蚁附攻城之法拔城,那要付出相当大的代价。</p>

唐朝的张巡守睢阳,宋之守襄阳,最有名的阎应元守江阴,就是城中军民有死守之志,而负其责的大将有死守之才,以孤城少兵,就能给敌军相当大的杀伤了。</p>

一镇三万兵,守一个州城,若是实心出力,守到清江行营调集大兵来援,或是节节抵抗,慢慢消耗清军实力,那是绝无问题的。</p>

但事情是否会如这般发展,也实在是可堪疑虑的事。</p>

至于清江行营一带到泗州的道路有好几条,但没有水路,道路也很难修,多半是年久失修的小道,毕竟是不能和清江徐州一样的南北通衢可以比的。</p>

在现在的这个时候,泗州一带的防御,也就足可叫朱慈烺十分烦忧了。</p>

……</p>

……</p>

“好家伙,又是这么一大队的车队。”</p>

朱慈烺的眼光在往泗州去,而身后幕僚司官们却是始终盯着徐州方向。</p>

最近的战报当然是朱慈烺最清楚,然后是那些总镇大将和军政司的人,当然,手头战报最详细清楚的还是参谋司,其余各司的人都急的上窜下跳,到处打听,不过有些事是事属机密,就是打听也打听不来。</p>

此时众人看着络绎不绝的车队一直向北方,都是双马四轮的大车,上头是用油布盖的严严实实的,到了此时,所有人的眼光当然都是看向龚鼎孳。(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qidian.com)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