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04)艰难的筹划(上)(2 / 2)

陌上行 习惯呕吐 3573 字 2019-08-07

那时他刚刚假职不久,有一天,在谈完公务之后,因为有点余暇,就和张绍随便聊起了头年的北征。张绍认为,北征失败的最大原因就是朝廷识人不明,不该让萧坚出任燕山大总管一一老将军是能打,但那是几十年前的事了,如今上柱国挂念的是自己的一世英名,想的是身后令名,早就没当年千军踏破的气势,万事只求一个稳字,不仅大军行动缓慢,还舍不得放权,生怕别人冒进出纰漏,要不就是怕人抢了他的功劳,结果搞得将领们怨气冲天。老杨度自请去右路军坐镇,说是右路军情势危急,其实还是躲着他走的原因更多一些。兵败黑水城之后讨论突围的方向时,就有不少人提出向东走白狼山口,和杨度的右路军靠拢,也是因为他死活不同意而只能作罢。究其原因,不过是因为向东走路程要多出一半,粮草接济不上怕引起队伍混乱一一说穿了,还是一个&1dquo;稳”字。事实上,东边才是正确的方向一一莫干突围时杨度已经打到白狼山口,要不是有右路军在后面拖着,突竭茨人不敢放胆追击,只怕十个萧坚也逃不回来一个。

他当时笑眯眯地给张绍一个评价:事后诸葛亮。

他记得自己在莫干时就提出过向东走,但是向东和右路军汇合,大军人吃马嚼的,粮草确实是个大问题。右路军急着来救援,绝不可能携带大量的粮食,中路军突围是为了找条生路,也不可能把囤积在莫干的粮食都带上,要真是东去,那才说不定是场大灾难&he11ip;&he11ip;

张绍翻着眼皮问他:&1dquo;那你觉得咱们输在哪里?”

&1dquo;输的地方多。开战之前后勤辎重准备不足,是一个原因。大军已经抵达黑水城下,物资还在从中原过来;燕山境内两个大库一个在屹县一个在燕州,离黑水城千里路程,大量的人力物力都耗在途中,这样的仗萧老将军怎么能快得起来?李悭的左路军和中路军之间衔接不上,让敌人钻了孔子,是一个原因;但是也要看到,两翼进展缓慢也拖累了大军的前进度。”说到这里,他停顿了很长时间,然后才幽幽地说道,&1dquo;其实,真要让我说,这场仗从一开始就很难打赢&he11ip;&he11ip;”

他那时刚刚履任,是个既无威又无望的假职提督,顶多算个不怕死的匹夫,所以张绍也不怎么恭敬,带着一丝嘲讽问他是不是另有什么高见。

高识浅见什么的他是说不上来的。不过他在养伤的时候从卫府和行营里借了不少不那么机密的公文出来看,档案看得多了自然也就渐渐地琢磨出一点东西。北征大军之所以败,原因当然很多,但是从根本上,战略意图和战术目的混淆不清才是最大的原因一一东元十九年的北征,大赵到底是要干什么?是要进行区域性的战略决战呢,还是要进行一次惩罚性的报复?假如是一次报复行动,那么就该以示威和无差别打击为主。这种行动不需要出动多么庞大的军队,从燕山卫军中随便抽调一两个骑兵旅就足够了。假如是区域战略决战一一时机是否成熟姑且不论,也有动摇统治基础和歼灭有生力量两种区分,前者可以用集中兵力攻克某个标志性的城市一一比如黑水城一一来实现,后者可以通过围点打援来完成。或者避开突竭茨人的主力,在山左四部或者大腾良部这些部族里挑一个软柿子来捏,务求一击必中杀一儆百,同样能起到相同的效果。

听了他的看法之后,张绍有很长时间都没有说话。

商成认为,左路军的失败并不全然是李悭的责任,北征的战略意图不明确,战术目的混乱,才是失败的真正根源。既然要打黑水城,就该一鼓作气,不应该半路分兵左路;假如要想伺机歼敌并予敌重创,那么就应该围点打援,或者主动寻找战机。比如当时右路军一直在和山左四部纠缠,双方旗鼓相当斗得难解难分,假如此时大军按兵不动而由渤海卫派出一队奇兵去抄山左四部的老巢,那战果就不用说一一必然是辉煌无比;而且右路军大胜之后也能腾出手来威胁黑水城侧翼&he11ip;&he11ip;

当然了,这只能算是两个人私下里的谈话,并不是朝廷对北征的真正总结。实际上,到现在为止,朝廷对北征也没有给出一个最终的说法,只是处理了一批与此有关的将领而已,李悭被充军,杨度被解职,萧坚赋闲,一大批将领被撤换&he11ip;&he11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