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 多尔衮的决策(2 / 2)

龙啸大明 木林森444 0 字 2021-07-24

不过促使多尔衮下定决心南征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经济,随多尔衮率军入关的洪承畴,对于这一点最清楚不过,就直言指出:“西北粒食全给于东南,自闯乱后,南粟不达京师,以致北地之米价日腾。故不得江南,则漕运阻矣,将何以成天下?”</p>

应该说洪承畴确实是一语中的,说中了事情的本质,因为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 南方的经济地位不断上升,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地区上自朝廷的税赋收入、达官勋臣的俸禄支出,军民百姓的生活物资供给,对南方漕运的仰赖也越来越大。北方对南方在经济上的依赖性,己经深入到社会的各个层面中,宋代以前出现过的南北分治的经济相对平衡的基础,在这个时候已经不复存在。不是仅靠毎年几十万两白银、绸缎之类的岁币就能够解决的。</p>

</p>

而且北方经过十几年的农民军动乱之后,社会秩序和农业生产都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在短时间内,根本无法恢复,如果失去了南方的供应,北方很难支撑下去。因此江南之地,不仅仅是为了统一天下,同时也是满清想在中原立足的必须之举。</p>

因此多尔衮这才下定了收取江南的决心,同时也是为了试探南明朝廷的反应,给督师江北的史可法写了一封信,内容当然是充满了威逼恐吓的意思,看一看南明朝廷是如何应对。但信刚刚送走,立刻就接到了山东叛乱的告急,多尔衮心里自然有些不自在。</p>

不过因为方大猷也沒完全弄清楚,自己对手是什么人,因此在奏折里也写得语焉不详,只能说成是一般性质的地方明朝官员百姓发动叛乱。</p>

正因为如此,多尔衮到也不太在意,在他看来这次山东叛乱本身并不算什么大事,只不过是一群明朝的地方官员和一些民间百姓组织起来的反抗斗争,这种事情在过去淸军入关奔袭中,也经常发生,但怕只怕这消息传开之后,在清军的占领地区,引发了连锁反应,那就有些麻烦了。另外如果南明朝廷在对此加以利用,比如出兵配合,或者派出官员巡抚这些地方,也都会对清军的统治十分不利,只为在这些地方扑火,也会拖得清军疲于奔命。因此对这次山东叛乱也不能轻率处理。</p>

但相对于山东叛乱,另一份公文对多尔衮来说,却更令多尔衮烦心一些,这是以当今的大清皇帝福临的名义发给多尔衮的诏书,內容当怨是表彰多尔衮率军入关之后的功绩,将他的功劳比作昔日的姜尚、张良,总之是充满了溢美之辞。</p>

乍一看这份诏书并沒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不过就是问慰了多尓衮劳苦功高,而且多尔衮也值得慰问。但多尔衮的什么人,经过了这么多年的政治斗争,一看就明白,这里面是话里有话,明里是问候自己,实际是对自己不放心,由其是把自己比作姜尚、张良,满人虽然文化不高但大多数人对[三国演义]的故事都十分熟悉,谁都知道,在[三国演义]里,水镜先生司马徽就把诸葛亮比作姜尚、张良,因此诏书实际的意思,就是让多尔衮学诸葛亮,尽心当好一个托孤的忠臣。</p>

现在多尔衮和郎哈济尔并列为摄政王,而又是这一次入关的主帅,可以说现在清朝满汉八旗的所有精锐人马都在多尔衮的掌握之中,而多尓衮本身又有颇有雄材,另外还有两个兄弟多铎和阿济格扶助,现在攻入北京己经两月有余,北京的周边地区也都安定了下来,在这种情况下,也该给皇帝一个明确的答复了,如果打算占领明朝的土地,那怕只是北方的土地,也应该把皇帝接到北京来,如果是打算抢掠一番再退回关外去,那么也该有个回复。如果仍然这么对盛京清廷不闻不问,不理不睬,恐怕就会让人怀疑,多尔衮是否是打算在北京自立为王了。</p>

要说多尔衮对皇位没有野心,当时是不可能,但他心里也清楚,现在还不是在北京立自的时候,虽然满汉八旗的所有精锐人马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但他们的家眷老小却都在关外,一但自己扯旗自立,他们未必会死心塌地的垠随自己,因此不如把福临从盛京接到北京来,一来表示自已没有私心,二来也可以把皇帝控制在自己手里,反正现在自己大权在握,又怕什么?[三国演义]里曹操、司马懿都是自己学习的好例子。</p>

于是就在第二天,多尔衮招集大臣们商议,最终决议,对这次山东叛乱必须出动精兵强将,尽快平定下去,同时对叛乱的明军或是百姓,一率斩尽杀绝,以严厉手段警示其他地区。另外派遣辅国公屯齐喀和托、固山额真何浩会为使,返回盛京,去迎请皇帝大臣人众一起来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