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七章 香港电讯(2 / 2)

卖空纳斯达克指数可是一桩风险很高的生意,而且杨星的出现导致蝴蝶效应让他也难以肯定纳指崩溃的具体时间和情形,所以他拉来美国华尔街大佬一起承担风险。他仔细研究过布兰森,觉得布兰森对高科技很痴迷,最近正在策划建立一个投资高科技风投基金,打算投资网络和生物等高技术企业。杨星觉得利用纳指期货合同把他拉进来,除了作为战略投资者分担部分风险外,想要跟布兰森加强合作,不给他点甜头是不行的。而且只要证明杨星在纳斯达克股市崩溃上的判断,相信布兰森对杨星的能力自然会刮目相看,双方的合作才能真正平等。</p>

杨星放出的纳斯达克即将崩盘的消息果然吸引住了布兰森,杨星和身边诸女在尼克岛上受到了热情接待,两天后才心满意足的带着丰硕的成果返回“双子星”,但当杨星看见迎接他的是一位老熟人——沈长征时,就知道自己的休假结束了了。</p>

沈长征作为前中星国际的安全主管,实际上还有另一从身份——国家保密局高级特工。他曾一度完全掌控了中星国际的内部监控和安保任务。直到杨星带回苏联密档,中央允许杨星在公司内部另立山头成立直接隶属于杨星本人的情报安保部门,国内情报机构和杨星的密切合作才告一段落。现在除了一些和军方有特殊关系的公司内部门还保留有一定数量政府情报人员外,中星国际的情报安保工作基本已由星盾安保和暗星组织接管,但双方在私底下安排的一些“友好合作”任务仍在进行。</p>

作为杨星的老朋友,沈长征作为中央和杨星交换信息的联络人身份依然没有变化,他这时突然出现在这里,只代表上级又有新指示了。所以沈长征和杨星谈完后,杨星宣布除了他和秘书们直接飞回香港外,其他公司成员可以待到春节大假结束后,再坐 “星之公主”号回国。在已晒出一身古铜色皮肤的公司员工热烈欢送下,杨星一行乘坐飞机,带着热带海洋味道踏上了归程。</p>

在飞机上,沈长征给了他一个文件袋,告知他的来意,“上面不想香港电讯落入外人之手,要求你出面解决。另外夏门远华案你听说过吗?这个大案子的首要人物来常新跑了,现在人在加拿大,弄得中央很被动,你有什办法把他弄回来吗?”他这番话顿时把杨星因为休假和同布兰森谈合作建立起的好心情统统扔到九霄云外去了。</p>

沈长征所说香港电讯问题是正传的沸沸扬扬香港电讯被新加坡电信收购一案,也是杨星和布兰森谈判时抛出的一个香饵。香港电讯是香港历史最悠久的一家电信企业,1877年,贝尔申请了电话专利后才一年,香港就有了自己电话业务,1882年香港电讯的前身东方电话电力公司成立,当时就垄断了全港的电话电报业务。历经百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在香港电视、固话、移动通讯和互联网行业都独占鳌头的通讯运营商。</p>

1988年香港电讯香港证交所上市后就一跃成为香港股市恒生指数成分股(蓝筹股),不少香港人把购得香港电讯的股票作为一种养老金投资,单等每年的股票分红就能温饱无忧,可以说香港电讯在香港人心中有着特殊的地位。</p>

香港电讯在八十年代前长期由英资集团控制,当时作为控制香港命脉的水电、电信等行业英国人是不允许旁人插手的。所以香港电讯实际上相当于是英姿国有企业,也染上了机构臃肿,收益低下的国有企业通病。随着中英谈判的进行,英国人意识到大势已去,逐渐放开了对这些垄断行业的控制,香港电讯除了大股东英资的大东电报局公司外,首次允许中国的电信企业参股香港电讯。</p>

但是这并没改变香港电讯盈利逐年下滑的局面,九十年代移动通讯和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作为世界最自由的经济港,香港电信行业的竞争异常激烈起来,香港电讯这头庞然大物的转型明显滞后。1990年香港电讯业务重组,并聘请了国泰航空公司前总裁来担任掌门人,但种种手段都起色不大,作为香港电讯主要股东的英资东公司就萌发了把香港电讯股票出售的心思,好套现走人。</p>

而企图收购香港电讯的新加坡电信则是新加坡企业中最具扩张性的公司,它的无线网络此时号称亚洲第二,仅次于日本ntt公司。有着新加坡政府背后支持的它这些年积极在亚洲各国扩张,在二十几个国家拥有通讯业务,此次它一举开价100亿美元收购香港电讯,表示这是他们全力开拓亚洲市场的关键一步棋,当然志在必得,本来1月底新加坡电信已经和大东公司基本谈妥了条件,只差对外公示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