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三十五章 黄金期货(2 / 2)

为此杨星和郑飞龙聊了许久国际黄金期货市场历史和现状,杨星为了给郑飞龙信心,特地谈到当初纽约商品交易所为了打破伦敦市场对金价的垄断地位,推出期货交易,现在已**成局,而亚洲传统的日本、香港和新加坡等地黄金期货市场要么因为市场规模太小陷入低谷,要么因为开拓进取精神不足而沦为伦敦黄金市场的附庸。上海背靠内地庞大市场,既有广大民众富裕后对消费黄金不断增长的现实需求,又有投资者对于投资“纸黄金”等黄金期货金融产品的浓厚兴趣,加上国内黄金产量不断上升,成为世界头号产金国指日可待,有市场又有供应,还有国家外汇储备购入黄金的巨大动力,假以时日,上海黄金市场完全可以成为同伦敦、纽约鼎足而三的世界黄金之都。</p>

给了郑飞龙在黄金期货上足够的鼓励后,两人的话题又转到了如今传的沸沸扬扬的“中海油”事件上,因为这关系到即将推出的上海燃料油期货项目,也对未来国家重开石油期货起到风向标的作用。</p>

2003年下半年,在新加坡上市的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因参与石油衍生品交易出现5.5亿美元巨亏,公司面临灭顶之灾,总裁职务被中航油解除,本人也被新加坡当局扣留接受调查,轰动了整个东亚金融市场。前世里这件事本来要拖到今年底才爆发,但由于杨星的出现,他产生的的蝴蝶效应已逐渐波及到原本历史的许多方面,使得不少重大事件的时间改变,他本人也对此事何时爆发和为何会产生等原因刨根问底,而是更关心由此对国内推出石油期货计划的冲击。</p>

郑飞龙地处中枢,对这件涉及核心央企海外重大投资失败的事情了解的相当清楚,他三言两句就讲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当初新加坡为了和香港竞争亚洲金融中心的位置,采取了放松金融监管,鼓励金融创新的措政策,很快就吸引了大批境外资金在新加坡推出了一系列金融衍生品交易,大名鼎鼎导致英国巴林银行倒闭的交易员杰克.利森就是在新加坡翻云覆雨出事的。</p>

1995年前后,新加坡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纸货市场,有些像金融衍生品,但却在场外进行交易,交易品种主要有石脑油、汽油、柴油、航空煤油和燃料油,每天成交量达到1亿吨左右,其中80%左右是投机交易,20%左右是保值交易。</p>

由于我国已成为进口石油产品大国,而国内市场长期被三桶油的计划体制把持,想要绕开它们就只有在国际市场想办法。目前我国南方地区有实力的燃料油贸易商为稳健进行国际采购,大都委托境外代理商进行新加坡燃料油纸货交易,以实现套利保值目的。</p>

据统计,我国国内企业的交易量已占新加坡纸货市场三分之一以上的市场份额,尽管市场需求和实际交易量很大,但由于受到国家政策限制,这类交易目前大多处于灰色地带,除极少数具有合法资质的大公司外,大多是在幕后通过不同方式委托代理商转手操作,很多时候甚至要购买黑市场外汇进行交易,交易的公开性和交易信息获取的平等性得不到保证,因而总体上保值效果不佳,国内企业对市场的影响力很小。</p>

这其中中航油是新加坡纸货市场航空煤油期权产品交易的做市商,地位想当了得,而纸货市场的交易通常是一种信用交易,履约担保完全依赖于成交双方的信誉,从前年开始,中航油进入石油期权交易市场,开始还赚了不少,但后来随着公司内部的控制机制失效,总裁一个人说了算,又适逢国际油价开始快速上涨,押注石油价格会跌的中航油顿时损失惨重,而发现亏损后,其总裁依旧一意孤行,不断延期交割,导致保证金水涨船高,最后终于翻船!</p>

事情并不复杂,虽然有教训,但杨星一直认为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必须交点学费吃些苦头才知道水深水浅,这只不过是其中一朵小浪花罢了。只是此事对国内震动不小,为了不再受制于人,恢复曾在1993年建立的国内石油期货市场的呼声日益高涨。</p>

其实早在中航油事件爆发之前,新加坡燃料油纸货市场就经常发生国际能源巨头逼仓中国企业的情况,经常令中国进口商出现亏损。中航油事件警示人们,海外衍生品市场风浪巨大,国内企业进行境外衍生品交易往往会因交易场所处于海外、交易对手实力强大而处于不利地位。中国企业在海外衍生品市场上与跨国公司较量,对手在自己制定的比赛规则下熏陶多年,在这样的竞争环境下,缺乏经验和实力的中国企业一上台就处于不利位置,很难打赢比赛。想改变现状,最快捷的方式就是加快建设中国自己的石油期货体系。.r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