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3章 大军班师,众人之虑(2 / 2)

“中军都是荆州将领,不用避讳……你对伯约之处境有何看法,尽管提。”</p>

“宁参军,刚刚听你们说伯约将军的时候,宠心中也感到颇为紧张,毕竟武将不比文臣,我等没有像您一样的政治手段,因此对于伯约将军来说,应对之策应该不成问题。”向宠也很清楚,姜维深受诸葛亮这样的政治家熏陶,对朝中之事肯定不会有所轻视,反而还要像在战场那样更为重视。</p>

这番话从他嘴中说出来,坐在四轮车内的诸葛果无奈一笑,向宠所言虽然没有问题,但姜维常年在外征战,第二次北伐之后没过多长时间就游走在地方镇压平叛,哪里还学习什么内政之道。</p>

现在也就只能祈求于姜维能不能独善其身,在朝堂之上能否站稳脚跟,他们这些人也不能过于插手,否则会被那些益州人所怀疑,并且趁此机会诋毁并攻击姜维,这样一来反倒会成了姜维倒台的前提。</p>

…………</p>

这一路上,蜀军北伐将领们谈论的事情无外乎就一个话题,那就是有关于姜维在这场仗中获得的封赏能否使他在朝中受到那些朝臣们的威胁。</p>

魏延身为将军已经数十年的光景,对于这些政治的那些事情根本就不想插手,只要有仗去打,他肯定会奋不顾身地请战去与敌军杀个你死我活。</p>

但回到朝廷,最多的时间都是在同那些心眼颇多的朝臣们斗嘴,仔细想想来看,他是一个武将,怎么还跟这一帮文官们斗上了嘴?</p>

“伯约,无论何时何地,你要做的是稳定住军中的威望,剩下的你就要听从丞相的建议,应当如何去同那些朝臣们相处。”魏延本心并不想与那些朝臣们相处,性格使然,而姜维文武双全,恰好适合这样的环境,所以给他一个发挥的机会也未尝不可。</p>

望着今夜的天空,这些将领们可以隐隐的感觉到此番回朝定然不会有太过顺利的事情,李严虽然倒台,但是他并没有接受朝廷的正式诏令。</p>

因此在大军班师的同时,诸葛亮在汉中与李严达成共识,回到成都接受朝廷下诏放逐蜀郡,但他的田产依旧根据其曾经所立下的功绩而保留,宅院也留了一间。</p>

这种底线已经是最低标准,且李严未得朝廷启用不得返回成都,可以说只要诸葛亮没上奏刘禅重新启用李严,那么他将终生不能踏入朝堂。</p>

半夜,大地寂静无声,但汉中官邸却灯火通明,诸葛亮与李严依旧在凉亭内讨论有关于朝中之事,不仅如此李严还特意提到姜维的事情。</p>

“孔明,姜伯约此人虽有大才,但其毕竟是一介武将,想要让他踏入朝堂与那些朝臣们相处,可以说得上是难上加难。”</p>

“亮清楚,可他终究要接下担子来带领着大汉军队与魏贼相争,如果伯约没有一定的政治手段,光这些文臣们就足够让他难以忍受的。”诸葛亮挥着羽扇对李严也是无可奈何地回应道。</p>

倘若政治与军事互不相干,诸葛亮完全可以不用把两件事情相关联起来,可是这根本脱离不开关系,诸葛亮只能被迫培养姜维政治手段,希望他能够在朝堂上站稳脚跟。</p>

可李严的提醒也加大了他的顾虑,倘若本次班师回朝文武百官们会对这场作战伤亡巨大的责任半数怪罪到他的头上,不仅如此,安汉将军麋竺之子与前将军关羽之子关兴同时阵亡,这责任足够让他喝上一壶的。</p>

现在或许应该好好想一想,诸葛亮应该在这场朝中大戏上充当着什么样的角色,是把责任全都揽在自己身上,还是闭口不言让姜维在这个“舞台”上尽情发挥,于情于理这都有些不符合作为老师的责任……(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