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 三大招牌(求月票!!!)(1 / 2)

 并非是姜然能够一眼断代什么的,而是古建筑的园林图纸上,标注的很明确。</p>

对于各种时代的风格,摆设和布置,都有着详细的解读。</p>

而恰好,姜然仔细的读过而已。</p>

所以能够看出来是哪个时代风格的书房,这并不奇怪。</p>

他当时只是觉得,在这清时期的古建筑群里,多了几个明显是明代风格摆设的几间书房,违反了古建筑复原的初衷。</p>

但是,却又能够理解设计师的想法。</p>

这种典雅的书房,可不多见了。</p>

虽然姜然看起来浑不在意,但却是让一行人不禁有些敬佩了。</p>

古建筑向来是专业人士才能够读懂的。</p>

哪怕是郭馆长看来,也只是知道这里面的布置很淡雅,当时设定的就是明代的风格。</p>

如果不是因为布置了这些书房,单独让她来看的话,还真不一定知道这是什么朝代的布置。</p>

术业有专攻,这倒是没有什么丢人的。</p>

只是,知道的多一点,可以让人觉得学识渊博。</p>

姜然丝毫没有什么骄傲的情绪,继续的游览着。</p>

这里面的孤本很多。</p>

姜然看过剧院里的本子,大体上,还是那老几套了。</p>

从西厢记,到白蛇,已经是永恒不变的经典了。</p>

白蛇是流传极广的民间传说,能够位列其中,丝毫不过分。</p>

只不过,他在剧院的时间尚短,没见过其他的本子也很正常。</p>

“《桃花扇》,这本的演出频率高吗?”姜然问向一旁的林曼。</p>

林曼狐疑的打量了姜然一眼,轻轻笑了笑,反问道,“桃花扇不是我们这里的招牌戏么,没有听过吗?”</p>

姜然点了点头,表示了然。</p>

他还真没听过。</p>

主要还是现在的演员都很少演出了,老一辈的少有演出,只是在剧院庆的时候能够出来唱几场,至于其他的时间,大多数都是在教戏。</p>

做着教戏育人的工作。</p>

“那这本呢?”姜然指了指一个记忆库里的名段。</p>

《玉簪记》。</p>

这本应该是很古旧的唱段了,讲的是书生潘必正和尼姑陈妙常的情爱故事。</p>

陈妙常流难到道观之中落发为尼,书生潘必正落第之后,前往姑母所在的古寺之中借宿,见到陈妙常之后,一见钟情,经历了“茶叙”“琴挑”“偷诗”一番的交心之后。</p>

两人互为对方所吸引,暗结连理,成为佳话。</p>

很有名的段落,在前世,是昆曲的四大经典名剧之一。</p>

事实上,昆曲的四大名段,讲述的都是风花雪月的爱情故事和离合悲欢。</p>

《西厢记》是崔莺莺和张生的西厢待月,也是冲破束缚,最终成就好姻缘。</p>

《桃花扇》则是文人和秦淮名妓的风月韵事。</p>

《长生殿》则不必细询,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讲的是杨贵妃和玄宗。</p>

林曼摇了摇头,“这是老戏了,很少有剧团会贴出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