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三章 仁义不施(求月票!!!)(2 / 2)

看到这里,林玄才释然了。</p>

细细的想了一下。</p>

没有设身处地的站在秦的立场想一下,当时的秦,如果是始皇帝的时候,依旧是维持着商君变法的成果,残酷的制度,没什么问题。</p>

但是始皇帝没了之后,这天下用杀伐组建而成的气运,二世就镇不住了。</p>

让得天下怨声载道。</p>

人心向背,倒是秦灭的第一个根本原因了。</p>

接下来还有,他喝了一杯茶,放空了心思,继续的看了下去。</p>

总之,上篇写的是秦收服六国的原因,也有秦灭亡的根本因素,就是这个仁义不施。</p>

林玄觉得有些好笑的一点是,这篇文章虽然是论述秦的过失,但,却像是个劝谏君王的大儒。</p>

因为只有那些儒生,才会天天把仁义二字挂在嘴边,来给君主灌输仁义的思想。</p>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满口的仁义道德。”</p>

但是,在封建时代,真的就是这样的。</p>

历代的大儒,都是如此。</p>

在提醒君主施行人证治国的同时,还有着自己的一点私心。</p>

君王仁义了,名垂青史,那么,他们作为臣子,也会跟着一同记载下来。</p>

就连后世的很多大臣还自比管仲乐毅,这就是名臣,人人瞻仰。</p>

中篇讲的就多了。</p>

就更具体一点了。</p>

讲的是秦二世的行径。</p>

“二世不行此术,而重以无道:坏宗庙与民,更始作阿房之宫;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天下多事,吏不能纪;百姓困穷,而主不收恤。然后奸伪并起,而上下相遁;蒙罪者众,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p>

这是二世的无道之处。</p>

这一次的总结,比前面的要深刻一些。</p>

“故先王者,见终始不变,知存亡之由。是以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矣。下虽有逆行之臣,必无响应之助。”</p>

说古代的圣王们,能够知道怎样治国养民的办法,就是使得他们安定,这样,即便是有人起义,也没有人能够响应。</p>

这就是和现代对于旧朝的观点差不多。</p>

你要让老百姓吃饱饭,自己安定富足,这样,即便是有人要造反,老百姓也不会听信蛊惑,吃饱了撑的去造你的反。</p>

林玄看的倒是不住的点头,他本身就是研究历史的,哪怕是一篇钟鼎文拿过来,他都能认识大半,更别提这点文言文了。</p>

即便是有些一时间不通意思,但,文章中想要表达出来的,他是能够看得清的。</p>

还有下篇,下篇,就写的秦的完完整整的过失了,从朝堂,到制度,所有的都抨击一遍,再写个对比的,自己的看法就出来了。</p>

比如说,秦朝设置公卿、大夫和士,来整治律法,设立刑罚制度。</p>

本来倒是没有什么,秦国灭亡,这个也根本不是主要原因。</p>

然而,就连这个也要抨击一遍。</p>

说,周朝设立了公侯伯子男的爵位,这就能够让周朝绵延一千多年,为什么你一改制度就亡国啊,那肯定是有这方面的原因呗。</p>

这段倒是看得林玄会心一笑。</p>

这,太像封建时期的大儒了!</p>

写东西有理有据,有对比,然后,再把自己的观点抛出来,这就是个那个时候的论文了。</p>

他确定,古时的史书上,是没有这篇文章的,如果有,那就是他五十多年的的学识还不到家了。</p>

让得这么好的文章都没有能够流传下来。</p>

这真的是大儒劝谏君王时上奏章时,常用的文体,他还特意的研究过一些奏章。</p>

大抵上,都是这样的,对比一下,然后差距就出来了,然后再说明一下自己的观点,就不突兀了。</p>

再加上这一口“仁义不施。”</p>

奏章体无疑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