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心机(2 / 2)

大唐春 英年早肥 7807 字 2019-08-10

从高烧不退之中苏醒过来之后,只用了两天,李曦的身体就已经基本恢复了正常,只是在偶尔用的力气太大时,才会感觉胳膊上的肌肉还有一些脱力后得酸痛。

这种情况下,国子学自然是不去了,因此李曦除了没事儿就一个人在那里皱着眉头发呆之外,便也只能是自己温习往日的功课。

他出了事之后,国子学里几个素日交好的也来探望过,只不过那时候李曦还在发高烧,根本就人事不知,根本就见不得客,所以便只是由李逸风出面接待了,然后留下了名刺和礼物,事后等李曦醒了,也曾特意打发了庚新去到人家家里回访,除了带去些回馈的礼品之外,更主要的是表示一下感谢,另外就是告诉他们,李曦这段时间不能去听课了,改日身子大好了,一定要设宴相请。

国子学里一帮没什么地位的学子,李曦尚且人情礼往如此,至于那些曾经来探望过的大人物们,诸如苏晋、贺知章、李适之,乃至于寿王李清的长史陈庆之等等,自然也都是少不得要派人回访一二,一来道谢,二来其实也是为了向外传递一个信息:我还没死呢!

当然,这些事情只需要李曦动动嘴就足够了,具体的礼物、说话的轻重分寸,以及由此所代表的彼此关系之远近,李曦都悉数委派给了李逸风去掌握,他相信眼下的这个李逸风应井这些事情,已经是绝对没有问题了。

再说了,即便他会有些拿不准,李曦也曾经给他指出过办法一放着一个精通朝野上下人算的罗克敌不去请教,岂不是浪费?

有了李逸风为主分派,再有了罗克敌参予其中,李曦放心得很。

至于跑tuǐ的事情,自然大多数都是庚新这位管家去做了,只有极少数的几位大人物,为了表示尊重,才会由李逸风这位幕僚亲自出面走动。

这两天里,李逸风和庚新,乃至于罗克敌等人,都是忙碌的来来去去,只李曦,守着妙妙,还有一个也逐渐好起来的莲莲,每日里却也大不过就是红袖添香罢了,倒是门适的很。

两天之中,当时李曦醒来之后就安排李逸风去做的三件事,也都渐渐地有些回音。

那位宫里的太监赤忠,据说已经联系上了,他原本是在兴庆宫里伺候的,做些承笔传唤之类的黄门勾当。

只是前些日子不小心喝醉了酒”也不知道犯了什么事情,只知道好像是胡言乱语了一番,叫人给听了去,往上报了”于是犯了事。

上头先是把他给禁闭了几日,后来不知怎么,据说宫中的惠妃娘娘武氏竟走出人意料的看中了他,于是便出言作保,把他要到了身边去,现在却是在惠妃娘娘处行走了,这些日子里正自忙着逢迎新主,一时之间。是抽不出时间到外头来的,彼此传了几遍消息之后,那赤忠也只是托人带了话出来,请李曦不必焦虑,彼此相见有期。

至于大兴善寺内的老和尚莫言,李逸风也已经去见过了,只不过老和尚虽然听李逸风说了李曦眼下的境况”却是什么都没说,也并没有答应这几日里会过来见个面什么的,只是也说着,叫李曦且放宽心,其余不必多想。

接连听到这两个消息,都是云里雾里的不着边际”李曦不免有些烦闷”于是就命李逸风又回去打听”结果李逸风打听回来,据说最近这莫言老和尚行踪极是诡秘,有人说他每日里都跟一个老道士在那里弈棋,也有人说”他最近经常往广平郡公宋螺老大人的府上跑,至于跑去做什么了”没人知道。

得知这些,李曦的心绪又添一分烦乱,不过脸上却是相反的越发镇静下来三件事之平,唯独高升,还算是一件不好不坏的消息。

高升,就是当日在曲江池畔只用一只破碗就击退了对方即将临到李曦肩膀的腰刀,并且救下李曦和庚新、妙妙等三个人的那位侠客。

当然,说他侠客,那是美誉,其实他现在的身份,是个乞丐。

一说到他,李逸风就忍不住笑眯眯的~

“据门下打听来的消息,那高升乃是长安万年人,家中独子,他的家里曾经非常有钱,还是耕读人家,只是此人生下来就不是个肯安分的,渐渐长大,一心向武,他那父亲倒也不是迂腐的人,他要练武,也不是不行,但无论做什么,都不能不读书。”

说着说着,李逸风就忍不住笑起来,“但是那高升对读书却是厌倦之极,勉强随着sī塾里念了三年,到十岁上,便打死不肯念了,只一心要拜名师习武。他父亲无奈,便骂他,身为人子,不耕不读,无以传家,将来乞儿矣!这个时候,您猜那高升说什么?”

“他说什荆”李曦好奇地问。

毫无疑问,大唐时代,整个国家整个民族的上上下下,都是一力认可读书这件事的,眼下虽然不至于像后世明清那样,已经完全的把读书给制度化了,童声而秀才,秀才而举人,举人而贡士,贡士而进士及第光耀天下,除此之外,就没资格自称是读书人,但科举制毕竟已经形成百余年,时至今日,读书业已成为一种大家都公认的高贵的事业。

只不过相对于后世的明清来说,眼下读书人的范围要更加的宽泛一些,没有国家的功名,只是自己闲来卧读南山,也是读书人,甚至都没有进过学堂,只是在家里随着自家的长辈读过几年书,也可以自称读书人。

而且即便是这种读书人,只要识文断字,就都是会受到他人尊敬的。

因此面对自己父亲的责问,李曦倒是想不出来,这高升到底会怎么回答。

这时候李逸风笑着道:“当年那高升只有十岁,听了他父亲这话,当即便回答,“世间非只耕读可传家,吾志习武,学万人敌,纵不成,虽乞儿,亦可传家!”

李曦听了忍不住嘿然而笑,心想,这高升除了脾气更硬一些之外,跟阿早倒真是有几分相似。

李逸风也是呵呵地笑着,道:“他们父子之间这么一番问答,很快就不胫而走,在左邻右舍之中传得人尽皆知,于是人送绰号,乞儿传家万人敌”一直以来,都是一段笑柄。不过一来这高升确实学了些手段,武艺极高,二来他虽xìng格耿介,却shì父纯孝,因此等他长大了,这笑话便也没人提了。”

“那么………既然他家境不错,耕读传家,怎么又做了乞丐呢?”李曦忍不住问。

李逸风闻言笑道:“这高升曾多方拜请名师,学了一身武艺,后来便参军入伍,而且选的还是主动要求到了幽州节度使麾下,可是十几年下来,他虽然积累军功无数,却因为xìng格耿介,得罪了不少人,也不为上官所喜,因此一直不得升迁。”

“后来还是他老父亲托人huā钱给他疏通,这才委了他一地县尉之职,他到任之后,得知自己竟是因为老爹使了钱才得以上任的,深觉羞耻,便愤而辞官不做了,只身返回长安shì奉年迈的父亲。但是如此一来,他那老父亲却再次让他给气得了不得,便关了门,说是再也不认他这个儿子,让他自己讨饭去,“且乞儿传家,!”

李曦听得哈哈大笑,“这么说来,这对父子倒也有意思。”

想了想,越发觉得这么一个武艺高强而且xìng格耿直的人物,实在是值得拉拢,他便问:“这些日子,那高升便一直乞讨?”

李逸风点点头,“是,自从他父亲说了那个话,他便每日都到那曲江池畔去乞讨,有时据说还耍些拳脚,路人看他拳脚精熟,便权当看个热闹,倒还真是不乏给钱的。”

李曦呵呵一笑,心说看到打把势卖艺这个活儿在唐朝就已经有了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