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八章:说服(1 / 2)

 侯秉忠为什么要杀骆永胜?</p>

从立场来说,侯秉忠效忠于朝廷,而骆永胜是反贼,该杀。</p>

从阵营来说,侯秉忠代表守序,而骆永胜自然是破坏,该杀。</p>

从法律层面来说,侯秉忠是国家军人,骆永胜成了企图分裂国家的犯罪分子,该杀。</p>

但骆永胜却用言辞把这三点原因都给混淆了。</p>

不谈立场、没有阵营,更不存在法律因素,而是升华到一个更高的境界。</p>

民族与国家的立场。</p>

此国家非彼国家。</p>

在骆永胜的话里,可没说赵宋能代表泱泱华夏。</p>

所以,侯秉忠迷糊了。</p>

说的对啊,所有的错都在朝廷身上,他为什么要杀骆永胜呢?</p>

这一刻,侯秉忠的思维逻辑和判断能力从主观上就被骆永胜带偏了,故而失去了摘出来站到旁观者角度去看待问题的能力。</p>

无解!</p>

任凭侯秉忠想破大天去,他也想不明白,骆永胜有什么该杀的理由。</p>

这是一个拥有赤子之心的民族斗士啊。</p>

怎么能杀呢?</p>

趁着侯秉忠犯迷糊这个劲,骆永胜哪有不乘胜追击的道理,当下便开口道:“您为什么杀我,就是因为我好杀,我的小命攥在您的手里,随时可以取走。</p>

这叫什么?这叫欺软怕硬啊侯叔,您看看您现在,都被赵宋家逼成什么样子了,畏畏缩缩、欺软怕硬、毫无骨气、逃避现实。</p>

这还叫个男人吗,还有一丁点男人的样子吗!</p>

谁把你变成这个样子的,是世道,是朝廷,是姓赵的!他们才是你的敌人,所以,该杀的是他们,不是我!你看清楚,侯叔,你睁大眼睛看清楚,不是我!是他们!”</p>

莫名的,连侯秉忠自己都不知道是因为什么,这一刻的他,竟然鬼使神差的点了点头。</p>

上苍作证,他真的只是下意识的原因才点的头。</p>

点完头之后,侯秉忠傻了。</p>

心花怒放的骆永胜却还是一脸的严肃,松开侯秉忠的衣领,替后者抚平褶皱,语调也从慷慨激昂重归平和。</p>

“侯叔能迷途知返,此刻尚且不晚,祖宗泉下有灵亦会欣慰的很。”</p>

狗娘养的,老子是不是上了鬼子的当?</p>

此时此刻,这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迷迷糊糊的侯秉忠重新坐回了自己的位置,耳边,是侃侃而谈的骆永胜在大谈他的造反大计。</p>

“先控制住洪州,而后东略江南之地,另出奇军一支取升州,继而隔断长江,南北两分天下!自古虽无有以南伐北而成者,但今时不同往日,江南之地,牵扯朝廷过半粮饷钱财,没了江南,朝廷便养不起那几十万养尊处优的禁军大爷。</p>

届时禁军一旦闹饷哗变,天下弹指可定,这江山,能夺下来!”</p>

这个时候的侯秉忠总算是清醒了不少,真个谈及兵事,骆永胜这个连半吊子都算不上的水平说出来的话压根就不靠谱。</p>

“难度很大,恰是因为江南为朝廷重地,常年驻扎大军,我们哪里能抽出一支奇军取升州?”</p>

不自觉间,侯秉忠都开始站在骆永胜的立场上开始谋划,这一点连前者自己都没注意。</p>

“事在人为。”</p>

骆永胜抱拳拱手:“我有家财百万贯,可尽散之用于募兵成军,只要能攻下洪州,那么就不会短缺兵源。西南的王钧,如此粗鄙之人尚且能在攻略益州之后,募军数万,可见招兵旗一立,不缺吃粮人,只要咱们有钱有粮,多的是活不下去且矜寡之人舍生冒险。”</p>

侯秉忠闭上了眼睛,良久复开,缓缓摇头:“这还不够,我要你给我个心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