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二章:锦衣卫的行动(中)(1 / 2)

 入了深夜的东京城很静,静的有些反常,静的更有些吓人。</p>

西大街的寇府,一间屋子悄然掌起了灯。</p>

似大海中一座灯塔,显得如此醒目。</p>

寇凖又一次失眠了。</p>

这已是他最近的常态,自打骆永胜统兵进驻襄州之后,寇凖就再没有睡过一次好觉,因为内心的煎熬。</p>

他在想,如果骆永胜真的有朝一日打进东京城,那他真的要应约入仕骆楚吗。</p>

一面是理智告诉他,为了寇随、寇仲和一家人的未来,亦或者不虚伪直接点为了自己的余生还能活得有点价值,入仕大楚显然是正确的事。</p>

另一面则是情感,同赵宋的情感,同赵二与赵恒几十年的情感,以及和传统儒学之礼的情感都在劝阻寇凖,不能做二臣。</p>

心灵的煎熬使得寇凖常常失眠,而每一次失眠他都会走进书房,与家中那上千本的藏书作伴。</p>

或许这个时候,只有书籍可以抚慰寇凖的心灵,使其得以暂时性的忘却烦恼。</p>

可他却忘了,逃避并不能解决问题。</p>

或许寇凖也知道,但他还是选择了逃避,似乎只要自己忘记掉烦恼,需要自己做出抉择的那一天便永远不会到来。</p>

而这一天,总是会在不经意间来到。</p>

“咚、咚咚。”</p>

书房的门被敲响,寇凖下意识道了句进来。</p>

心里想的,应是自己府上的下人。</p>

每次自己失眠来到书房掌灯看书,家中的下人都会来,给自己准备茶水糕点,顺道问及所需。</p>

可寇凖等了半天,也没有等来一句问。</p>

抬起首,发现进到屋内者不是自己府中的下人,而是一个自己从未见过的年轻人。</p>

一身的黑衣。</p>

寇凖惊心,随手抽出身后壁挂墙上的宝剑,低喝一句。</p>

“谁!”</p>

刺客?</p>

黑衣男子面对寇凖的剑锋丝毫不慌,反拱手作揖,深施一礼。</p>

“在下乃楚王义子骆成俊,特来此待父王看望寇太师。”</p>

果然,是骆永胜的人。</p>

刚才拔剑的一瞬间,寇凖就大致猜到了来人的身份,刺客的可能性很低,因为赵恒不会派人来暗杀自己,骆永胜也不会。</p>

不是刺客,那深夜偷摸来见自己的,也就只能是骆楚的人可能性最大。</p>

将剑还鞘,寇凖肃起了脸。</p>

“你是怎么进来的。”</p>

“后院翻墙进来。”</p>

“看望?你们大楚就是这般拜访之礼吗。”</p>

骆成俊也不恼,反致歉意:“事急从权,有失礼之处,还望太师海涵。”</p>

“所来何意。”</p>

这问题出寇凖之嘴有些多余,他心里跟明镜似的。</p>

“父王说,东京时下全城混乱,恐有不法之徒趁乱逞凶,特命在下前来暗中保护太师,另请太师出仕大楚。”</p>

这一日终究还是来了。</p>

躲无可躲的寇凖长叹一声,有些颓然的坐下来挥手。</p>

“你走吧,容寇某再考虑些日子。”</p>

“在下可以给太师时间,但天下大势不会给生灵时间。”</p>

骆成俊进了一步,将一封骆永胜的亲笔信放到了寇凖案前,劝言道。</p>

“时今天下处处战火,生灵涂炭、黎民倒悬,乱世不能再继续下去了,父王说,他是在央求太师您出仕,只有您出仕大楚,这天下才能定。</p>

这一年,苏浙的百姓都在逃难南昌,江南鱼米福地尚且因兵戈而破碎,况蜀地、陕边乎?</p>

太师您在府上可以稳如泰山,可曾想过东京城外,多少百姓正因骨肉离散而终日哀嚎。</p>

父王不想打仗了,他说,您出仕,则天下传檄可定。</p>

改朝换代,国家的元气不伤,则蛮夷无机可乘,开国定鼎十年生养,便可恢复元气,重整河山。</p>

到那时那日,光复祖宗故地亦有气力。</p>

为民、为国、为天下大家,您都该早做决断了。”</p>

对于骆永胜写的信,寇凖没有看,他也不需要看。</p>

因为他知道内容是什么。</p>

无非就是民族大义、国家大义那一套。</p>

这种大道理寇凖需要骆永胜来教吗,他心里什么都懂。</p>

当把生死置之度外的时候,能让寇凖犹豫难决的,只有自己的良心。</p>

“时下东京,内外皆紧,寇某更是被陛下软禁,汝等想保我出城,怕也是难如登天吧。”</p>

这个问题让骆成俊精神为之一振,忙言计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