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一章:大楚第一个国家目标(上)(1 / 2)

 对于《大楚法典》议定后会激起哪些波澜,骆永胜压根没去关心。</p>

就如同魏禀坤、寇凖猜测的那样,他现在是铁了心要去做,还要把这件事做好。</p>

谁也拦不住他!</p>

如果这本《大楚法典》无法施行,那骆永胜觉得,自己的穿越便毫无意义,他对这个国家,从未有过任何的改变。</p>

就好比王莽,像是流星一般,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仅仅是一个过客而已。</p>

没有功名也没有骂名。</p>

提到的时候,可能更多只是作为天选之子刘秀的附充。</p>

骆永胜能甘心吗。</p>

当然不会,他就偏要挑战一下历史不可逆的大潮。</p>

就如同当初挑战赵宋的权威一般。</p>

穷途未必末路,绝境亦能逢生。</p>

骆永胜想要做到的,就是把不可能变成事实!</p>

那种满足感,远比此刻已经算是皇帝的至尊无上更让骆永胜着迷。</p>

而在商榷议定好《大楚法典》的第二日,骆永胜如期抵达政务礼堂。</p>

今日的议事,是商定大楚未来的纲领性国策。</p>

“都坐吧。”</p>

骆永胜扫视全场,语气有些疲倦,两个黑眼圈看得出来昨晚并未休息好。</p>

“昨晚上,孤翻了下五代史,看了隋书、唐书,希望从前朝的一些教训中找出一点关于议定国策的灵感,对,顺便也看了先宋帝赵恒在咸平年间制定的几项国策,算得上是受益匪浅吧。</p>

不过孤看的越多,反而疑问越深,如隋朝开皇年间之盛景,唐朝追了一百多年才追上,贞观盛世、武周盛世、开元盛世,结果呢,户口田赋物价就没一样赶上隋文帝时期的。</p>

那孤就奇怪了,隋文帝留下了如此一个强盛的中央政权,怎么到了隋炀帝手上,那么快就败光了家底。”</p>

有官员欲起身回话,却被骆永胜一句话堵了回去。</p>

“这不是议论题,孤说你们听着就成。”</p>

所有人都很醒目,忙抄起纸笔准备记笔记。</p>

君王搞一言堂,甭管说的对还是错,都是对的。他们将来对外说和对外宣导的时候,也得这么复述不能夹杂私货。</p>

什么叫统一思想,这就是统一思想。</p>

“孤再想,如果隋炀帝按照他爹的路往下走,隋朝会不会灭亡?应该不会吧。</p>

孤觉得这个问题后代的君王都想过,所以才有了祖宗家法的出现,唐高祖、唐太宗父子俩定下了唐朝的国策,后继之君呢也是勤勤恳恳的循规蹈矩,果然有了百年盛世大唐,甚好。</p>

那问题又来了,安史之乱之后的大唐,国策还是那个国策,怎么反而又走向衰落了呢。</p>

是中央集权下降还是说一个安禄山,就动摇了整个大唐王朝的统治地位?</p>

他没那么大本事,一个人也不可能有那么大本事。</p>

是千千万万的人都在反大唐,都在反李唐王朝的江山,是民心弃了李唐,国策也就没用了。</p>

可见循规蹈矩的国策是行不通的,国家的变化每时每刻都在出现,国策也是要变的,不能闷着头只顾拉车,却不知道抬头看路。</p>

赵宋的家法错不错,大错特错,错到咱们每个人都肉眼可见这个赵家王朝的腐败,根上就烂透了,这样的家法贯彻下去,一百年后的赵宋能有什么好的结局,显然是不会的。</p>

所以,孤觉得,我大楚如果不想走老路、走旧路、走死路,不是孤这个开国皇帝说一句话,骆家后代儿孙就得照做、不能改、不能动,那这样的家法,孤宁愿不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