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七章:战后问题与总结会(四)(1 / 2)

 为什么内阁几人会大惊失色。</p>

那就不得不说骆永胜这条政策的利弊性。</p>

这个政策,用现代经济术语来翻译,叫做农牧业剪刀差。</p>

是计划政策环境下,政府为谋求某一领域快速发展所推行的计划政策。</p>

好处很突出,坏处也很突出。</p>

但无论好坏,其目的性都是为了服务国家大局。</p>

骆永胜提出的迁民实草原,变耕为牧,就是为了一劳永逸的解决草原危机的一种手段,可以说这属于国家战略。</p>

但是百姓不愿意去或者去了之后不习惯,导致饥寒交迫怎么办。</p>

简单,国家出台一项经济上的政策来给兜底。</p>

你想要买粮食、买衣服,国家卖给你,而且价格很便宜。</p>

养出来的牛羊要卖,国家收,而且价格提高两成。</p>

这一涨一减,让出来的利润空间可就大多了。</p>

足够这些百姓在草原上依旧活的潇洒舒适。</p>

甚至,会远比在中原活的更好。</p>

那么就会吸引越来越多的人迁徙北上。</p>

人口的基数增大,而且活的又轻松舒适,新生儿就势必然的大量繁衍。</p>

两代人之后,草原甚至可能出现人满为患的情况。</p>

大量的汉人就会挤压甚至完全占据任何异族的生存空间。</p>

草原接壤到哪里,这些从小生活在马背上的汉人就能打到哪里。</p>

可这样一来,又会带来新的问题。</p>

草原强起来了,甚至会比历史上任何一个诞生的异族都更加强大,而那个时候,中央还能管的住吗?</p>

如果中央不管,就会导致内部生活在中原的农民非常不满。</p>

大家都是中国人,凭什么北方的潇洒自在,我们苦哈哈的种田却没人家活的舒适?</p>

这就会带来落差。</p>

等到这个时候,就成了中央无法处理的累国之政。</p>

不夸张的说,处理不好,是会亡国的。</p>

这就好比朱元璋定下的祖宗家法,所有宗族都可以领国家俸禄而且买地不用交税。</p>

最后这条政策拖垮了大明王朝。</p>

锅让崇祯一个人背,多少有点不合适。</p>

现在骆永胜要搞农牧业剪刀差,就是再给后继之君留麻烦,自然内阁几人齐齐色变。</p>

“陛下。”</p>

寇凖坐不住,直接起身提出了反对。</p>

“这条政策一出,三十年、五十年后,草原百姓势必会迅速繁衍扩大,届时恐怕会有尾大不掉的可能性,会累及中央政权啊。”</p>

“朕说了这是计划政策,不是祖宗家法,岂能一成不变?”</p>

骆永胜定下了一个时间:“二十年,一代人,足够咱们迁往草原的百姓迅速繁衍和安居了,二十年后,这条政策即刻作废,朕今年不过才三十多岁,再向老天要二十年的命总可以吧。”</p>

话音刚落,骆玉晟第一个站了起来。</p>

“父皇英明,儿臣附议。”</p>

骆永胜的话都说到了这份上,还真就得骆玉晟第一个站出来表态支持。</p>

不然算什么意思?</p>

他这个太子总不能盼着骆永胜早死吧。</p>

二十年取消,这个期限选的还算合适,不至于两头堵。</p>

就算还有些瑕疵。</p>

万事万物哪里有尽善尽美的呢。</p>

只要利大于弊,事就可以做。</p>

寇准想了片刻,也实找不出其他反对的借口,当下也是拱手。</p>

“陛下英明。”</p>

英不英明那是以后才知道的事,现在说,也就是起到一个心理安慰的作用。</p>

要是将来这条政策真拖累了中央政权的稳定性,还不知道后人得把骆永胜骂成什么样子呢。</p>

其实在懂经济的人眼中,骆永胜这条政策很容易读懂。</p>

什么是剪刀差。</p>

剪刀差只是经济学领域对这般经济政策的称谓而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