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来自女人的麻烦(2 / 2)

宦海风月 断刃天涯 0 字 2021-08-20

窗外的雪越下越大了,犹如漫天飞舞的鹅毛。课堂内没有火盆,一干贫家的学生冻的直哆嗦。孟觉晓穿的不少,但是也觉得手脚冰凉,也不知道怎么搞的,脑子里总是挥不去喜儿那张表情幽怨的脸。想到便宜舅舅舅母的嘴脸,孟觉晓只能暗自叹息,心似乎也凉了。

课堂里所有学生都躲着孟觉晓,三步之外没有学生坐着。走进教室的崔夫子看见这一幕,心中不由一阵暗暗的不快。始作俑者不难猜出,由此崔夫子第一次对薛映浩这个昔日认为品学兼优的学生产生了不满的情绪。当然,现在还不太强烈,只是觉得一个自小学儒的年轻人,怎么心眼这么小。

开始上课,一番摇头晃脑的朗读声响起。朗读了半个时辰后,照例崔夫子要提问。最近基本每一课都要提问孟觉晓的崔夫子,今天本打算最后一个提问孟觉晓的,想到之前看见的那一幕,崔夫子抬手一指孟觉晓。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何解?”

如果崔夫子问别的,孟觉晓倒不至于太为难,这句出自《论语》泰伯第九章显得有点没头没脑的话,在过去的历史上有过诸多的争端和掩饰。一方面是批驳孔老二的愚民政策,另一方面则是要为孔老二翻案。第二种的代表人物前有程颐、朱熹,后有康有为、梁启超,梁启超这哥们玩的最绝,直接加上两个逗号,该文就变成了“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以此断定孔老二“有教无类”的说法不是白说的。圣人嘛,哪里会有错的?

孟觉晓在图书馆上班多年,还正好看过一些关于这句话的唇剑舌枪争论的相关论文。现在崔夫子提问,孟觉晓还真不知道该按传统的来呢,还是按照被重新注解的那一套来。

看见孟觉晓犹豫和迟疑,崔夫子的脸色从带着微笑变成了一种不满和失望。这句话在他看来,一点都不难理解。如果连这个都答不上,这学生无疑是朽木一根。

崔夫子失望的时候,薛映浩的心里倒是一阵开心,没想到这么简单的问题就难住了孟觉晓,这花痴那天在学政周大人面前,一定是凑巧才表现了一把。

薛映浩心道打击孟觉晓的机会就在眼前,于是站起身朝崔夫子行礼道:“夫子,学生可否作答?”崔夫子犹豫了一下,还是点点头,也没让孟觉晓坐下。

“东汉郑公讳玄曾云:民、冥也,其见人道远。由、从也,言王者设教,务使人从之。若皆知其本末,则愚者或轻而不行。”薛映浩回答的可谓铿锵有力,回答之后忍住不得意了起来,脸上露出不屑的微笑看了看还在犹豫的孟觉晓,心里那个美啊。你不是周大人看好的学生么?这么简单的问题就让你出丑了?

薛映浩的答案用现在的话来说,意思就是王者为了使民众从其所设,乃故意不使他们知道设教的本末,以防其可能的“轻而不行”。大意就是只应该让老百姓跟着走,不应该使他们知道为什么。郑玄是一统东汉的大儒,他的解释具有相当的影响力。

崔夫子果然很满意这个答案,点点头微笑起来,转头看看孟觉晓,脸上的笑容不见了,淡淡的问:“孟觉晓,听明白了么?”

孟觉晓摇摇头道:“不明白!”

崔夫子顿时怒起,一脸阴沉的看着孟觉晓,这是爆发的前兆。已经坐回去的薛映浩心里更快活了,被曹毅拍了砚台后,薛映浩无时不刻的等着这样的一个机会,使劲的羞辱孟觉晓以泄心头之恨。

崔夫子看了一会,发现孟觉晓始终面不改色心不跳的样子,不由大怒,抬手正欲拍案大骂:“朽木不可雕也!”之时,孟觉晓抢先发言了。

“夫子,学生以为薛映浩说的不对,不但不对,还是大大的不对。学生因为,郑公曲解了圣人的意思。”孟觉晓可谓语不惊人死不休!一句话吧崔夫子满腔的怒火压了回去,不过怒火更加旺盛了,就等一个爆发的机会。

“你以为你是谁啊?居然敢质疑郑公?”薛映浩忍不住取笑了一句,顿时引来全课堂的哄堂大笑,几乎每一个人都在笑,笑孟觉晓的不自量力。

面对着满堂的哄笑,孟觉晓始终保持镇定,脸上淡然依旧,显得是那么的孤单。

“不得喧哗!”崔夫子先是一声呵斥,让大家都安静下来。

如果孟觉晓这个质疑发生在南宋、明、清这种理学当道的年代,肯定是要给老师直接一巴掌拍死。现在是经历过五代十国打乱之后的后唐,儒学前辈还没有到神圣不可侵犯的地步。

因此,孟觉晓的异端学说,崔夫子也只是强忍怒火问:“那你说,何解?”<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