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历史转折点 第九节(2 / 2)

中华异史 呱呱叫 6273 字 2019-08-12

小皇帝从未经历过如此场面,手足无措,求助的眼光望向史可法。

史可法转过身子,双手一挥,向着众人喝道:“尔等皆为朝廷重臣,怎可如泼妇骂街般互相攻谒?这是朝廷议事重地,不是酒馆瓦肆,尔等如此不分尊卑、大声喧哗,若是惊了圣驾,哪个吃罪得起?还不快快归位站好!”说完又向门口站着的几个太监吩咐道:“你们楞着干什么?还不快将罗大人和金大人抬下去救治?”

待众人重新站好,两位晕倒的大臣也被抬下去后,史可法才向皇帝躬身说道:“臣以为威毅侯这样说必有他的道理,皇上和诸位大人不必着急,不如等威毅侯说完后大家再作分辩不迟。”

皇帝说道:“那好,就让威毅侯把话说完。”

林清华领旨谢恩后,接着说道:“不知诸位大人想过没有,那李闯为何能打进京城?其所凭借的不过十万精兵而已,那为何十余万官军打不过这些闯军?那是因为官军的战斗力不如闯军,那为何官军的战斗力竟不如由农民组成的闯军呢?那是因为官军赏罚不公,该得军功的得不到,战死沙场的妻儿老小无人照顾,所以他们在战场上畏敌如虎,在百姓面前却如虎似狼,军纪败坏,以搜刮、掠夺百姓为能事,民间谚语称‘贼来如梳,兵来如洗’,讲得就是这种情形。而反观满清八旗,其兵精饷足,士气高涨,上下同欲,兵书云‘上下同欲者胜’,所以其入关以后只用几仗,便把曾打败官军的闯军打得落花流水,这才是真正的虎狼之师。”

林清华舔了舔发干的嘴唇,继续说道:“我大明也不是没有精锐之师,能打仗的有那么几万人,比如吴三桂统领的关宁铁骑,但这些部队要么已投降了满清做了汉奸,要么就是掌握在私心极重的军将手中,成为要挟朝廷的工具,真正能听朝廷号令的少之又少。朝廷若想平贼抗清,非得练一支忠心耿耿的精兵不可,而这需要时间,不是一两个月就能练好的。”

众大臣听着林清华的慷慨激昂的演说,眉头越皱越紧,听到后来,张慎言再也忍不住了,跳出来打断林清华的话,说道:“照威毅侯这么说,我大明军队是不堪一击了?但若真是不堪一击,那又为何取得宁远大捷?”

林清华气他打断自己的话,瞪了他一眼,说道:“我就猜到你要这么说,宁远大捷是特例,那是一次守城战,不是野战,靠得是西洋大炮的威力,大炮轰伤了努尔哈赤,加之久攻不克,使得清军士气低落而退兵。在野战中明军不是清军对手,几乎没有取得过什么大捷,若是有,你倒是举个例子让我开开眼界。”

张慎言是个文官,哪里懂得军事?于是只好装糊涂,但又不甘心,接着说道:“既然你说可在守城战中击败清军,那么我们就守城,并多方购置西洋大炮,架在城头,清军不来最好,若是来了,来一百轰一百,来一万轰一万,轰它个片甲不留,轰它个有来无回。”

林清华没好气的答道:“说你是个外行你还真是个外行,龟缩在城里,粮食怎么解决?药材运不进来,发生了瘟疫怎么办?清军一座城一座城的攻,难道你也一座城一座城的守?你怎么知道清军哪一天攻哪一座城?满清八旗人数是少点,全族不过一百多万,但它可以招募汉奸,若它招募一两百万汉奸,就是耗也能把你耗干。而且满清也有大炮,炮手也多是投降的明军炮手,如果双方对着炮轰,那就要看谁储存的火药多了。再说了,买西洋大炮难道不需要钱?就算自己造,那也是要钱的,而且时间也来不及。如今大明半壁江山沦陷,朝廷财源日紧,捉襟见肘,你到哪儿去弄银钱?就算你弄来了大炮,交到那些见风使舵的人手里,说不定第二天,他就扛着大炮投降满清,邀功请赏去了,这才叫‘竹篮打水一场空’,‘为他人做嫁衣’。”

张慎言没词儿了,只好抬出圣人来,仰着脸说道:“老夫读的是圣贤之书,受的是圣贤之教,行的是圣贤之道,只知道‘食君之禄,忠君之事’,决不会与盗拓之流同流合污,在这件事情上决对没什么好商量的,宁与外人,不与家贼,大不了我随先帝而去,以尽为臣之道!”

众臣听完张慎言这一番大道理,纷纷出言附和。

林清华冷笑一声,说道:“朝廷与闯军都是炎黄子孙,两者之争不过是兄弟之争,无论谁胜谁负,华夏文明都会得以延续;而那满清则是异族,风俗不同,衣冠不同,言语相异,‘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若是入主中原,则我华夏文明危矣,到时不仅诸位,而且诸位的子孙后代都要剃光了脑门儿,脑后拖一根辫子,一起做亡国奴呢。不要认为我是危言耸听,诸位一定听说过‘卞庄刺虎’的故事吧,那满清若是想学卞庄,在朝廷与闯军斗个两败俱伤时趁虚而入,入主中原,则诸位就都成了千古罪人了,就是死了,也要被挖出来鞭尸,遗臭万年!”

张慎言听完这一番话,只觉得天旋地转,眼前一黑,便往后倒,站在他身后的大臣们赶忙把他扶住,又是善扇子,又是掐人中,好一通忙活。

待张慎言苏醒过来,林清华也不再与他辩论,转身向皇帝奏道:“微臣所说都是为朝廷着想,绝无半点袒护李闯之意,何去何从,还望皇上早点儿拿个主意,免得夜长梦多。”

皇帝虽然年纪不大,但从小在其父崇祯的督促下刻苦读书,一些道理一点就通,可是他性格优柔寡断,与其父大相径庭,因而迟迟拿不定主意,现在听了林清华的一番道理,终于下定决心,望着站着的众臣,缓缓说道:“众位爱卿不必争了,大家都是为国尽忠,朕意已决,联闯抗清。”

众臣在张慎言的带领下纷纷跪倒,张慎言老泪纵横,颤颤巍巍的说道:“皇上,三思啊,这李闯逼死了先帝,这君父之仇不可不报啊。”

皇帝叹了一口气,说道:“朕怎么能忘记呢?若以私而论,朕恨不能食其肉,喝其血,但朕是皇帝,朕不能逞私欲而忘天下,朕不能为了一时之快而丢掉祖宗留下的江山。父皇在送朕出宫之前,曾特意叮嘱朕要戒骄戒躁,凡事不可太过冲动,要做个好皇帝。这些话朕时刻铭记在心,不敢忘却。”

“小皇帝成熟了不少,没想到一个人几天时间就变化这么大。”林清华望着皇帝那张忧郁的脸,暗暗想道,“接受新事物蛮快的,不象那帮老顽固,冥顽不灵。看来将来会有一番作为,我是辅佐他呢,还是篡他的位呢?”

皇帝停了停,继续说道:“这件事就这么定了,众位爱卿谁愿为朕去那闯营做说客?”

这时史可法插口道:“皇上,这件事朝廷答应了,可那李闯未必答应,因此这个说客不仅要能言善辩,而且要能全权做主,看来给李闯些好处是难免的了。”

此话一出口,皇帝、群臣的目光全都盯在了林清华身上。

林清华暗想:你们也太看得起我了。但此事是自己挑起来的,若是推脱实在说不过去,只好硬着头皮说:“臣愿为皇上分忧,去当说客,不过在臣出发之前,还请朝廷给那李闯备一份大礼。”

皇帝问道:“什么大礼?”

林清华道:“臣想请皇上封那李自成为关中王,并统辖关中。”

张慎言道:“那闯贼聚众造反,本属叛逆,朝廷能赦免他已是不错了,还想封王?简直痴心妄想!”

此时原本一言不发的侯方域站出来说道:“若是一点儿好处也不给,恐怕那李闯不肯合作,误了抗清大计,但封王似乎太过宽容了点儿,不如封他为伯或侯,这样大家都没有话说。”

群臣还要再争,皇帝伸手制止,说道:“这样吧,就封他为关中侯,若是封王的话,显得朝廷太过软弱,另外再带五万两银子,就当是见面礼吧。林爱卿,你安排一下府中的事务,三天以后就出发,这几天就不用上朝了,好好准备吧,朕派两百东厂卫士护送你。”

林清华领旨后退回原位,心想:这下搞定了,只要我出马,还有什么事搞不定?正得意间,一位御史走出来说了一番话,这一说不打紧,却把林清华吓了一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