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节 争执(2 / 2)

中华异史 呱呱叫 8460 字 2019-09-29

忽然看见皇宫正门口出现了一张熟悉的面孔,林清华立即命卫兵将那人领到自己身边。

待那人赶到,林清华才说道:“刘国轩,你们家将军可真是不给我面子啊!”

这人正是郑森的亲信刘国轩,他向林清华一抱拳,歉然道:“不好意思,让楚国公久等了,我家将军请楚国公进宫参加唐王登基大典。”

林清华指了指身边的众多士兵,说道:“我可不能一个人进去。”

刘国轩愣了愣,随即说道:“这个须得我家将军同意。”

林清华哈哈一笑,说道:“我都不怕,你家将军还怕个啥?你在前面带路,我跟在你后面,如果再不让我进去,我就命令开打了!你可以好好替你家将军掂量一下,看看是你们的军队威猛呢?还是我的镇虏军威猛?”

刘国轩脸色一变,只好连道:“不敢,不敢!楚国公请随我来。不过皇宫内确实地方不大,若进的军队太多的话,恐怕挤不下。”

林清华道:“这个简单,我只带三千人进去,剩下的全部留在外面。”

待刘国轩转身走进皇宫,林清华立即命士兵们抬上桂王,也向那皇宫中走了进去,并且吩咐两个近卫旅共六千人随着自己进皇宫。

剩下的三千多近卫旅士兵和数千名骑兵立刻在军官的带领下按照战斗队形展开,枪口朝向皇宫,而郑森的士兵自然也不甘示弱,他们也立刻动员起来,与宫外的镇虏军对峙。过了不长时间,郑森从别处调来的军队已经赶到皇宫附近,而就在他们抵达这里后不久,镇虏军的援军也赶到这里,双方就这样对峙着,但是投鼠忌器之下,谁也不敢首先开火。

就在皇宫外的镇虏军调兵遣将之际,林清华已经随着刘国轩抵达了武英殿门外。

此时,唐王的登基大典已经进行了很长时间了,殿外跪满了身穿各色低品级官服的官员,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明显有些心不在焉,左顾右盼之间,已然望见了林清华等人,而那被士兵们抬着走的桂王的出现更是让他们中不少人感到吃惊。

登基大典非常的简单,没有任何的烦琐仪式,而且也没有庄重的鼓乐声,只有一名身穿三品服色的官员,手捧一张登基诏书,站在殿门外宣读诏书。

那登基诏书很长,也会晦涩,那官员一直念了很长时间才念完。待那官员念完诏书,刘国轩向林清华说道:“请公爷稍等片刻,我马上去禀报我家将军。”

林清华一把拉住刘国轩,说道:“就不必麻烦刘将军了,还是我亲自去吧!”他向身后众人一挥手,便带领着众士兵走向殿内。

守卫在殿门口的郑森士兵试图挡住林清华及其手下,但被林清华一把退开,他命其他士兵留在门外,而他自己则领着数十名卫兵,推开殿门,抬着桂王走进了大殿。

此时,唐王的登基大典已经接近尾声,站在龙椅边的郑森望着众臣大声说道:“大典已毕,从今日起,唐王殿下就是我大明的天子了!有谁不服的,现在就站出来!”

底下众人哪个敢说出个“不”字?一时之间,殿内鸦雀无声,安静极了。

“我不服!”林清华一脚将那殿门踢开,大声喊道:“桂王殿下尚未退位,尔等怎可再立新君?”

跟在林清华身后的莫不计抢上几步,窜到林清华前面,指着坐在龙椅子上的唐王喊道:“大胆狂徒,还不快快退下!”

对于莫不计的配合,林清华相当的满意,他走前几步,轻轻的拍了拍莫不计的肩膀,说道:“莫先生太急噪了,唐王毕竟也是皇亲,怎可用‘狂徒’二字指谪?最多算是篡位的罢了。”

二人的这一唱一合,立时使得殿内的众人混乱起来,原本安静的大殿内顿时一片喧嚣,众大臣交头接耳,他们先看看坐在龙椅上的唐王,然后再回头看看缩在御辇上的桂王,人人脸显惊诧之色,仿佛看见了世界上最奇怪、最诡异的事情一样。

郑森显然有些惊慌,但他最终还是平静下来,他侧身向坐在龙椅上不知所措的唐王小声吩咐了几句,随后便走到林清华跟前,向他抱拳道:“楚国公何出此言?此次我等奉唐王密令,领军共讨桂逆,这可是在场诸位大人们亲眼所见,怎么今日楚国公又变卦了呢?”

林清华哈哈一笑,随后摇头说道:“非也,非也!我领军讨伐并非是奉了唐王的密令,而是我自己的主意。桂王自从登基以来,悖逆无道,苛虐百姓,我实在是看不下去了,所以才在湖广等地士绅百姓们的共同请求下,高举‘吊民伐罪,解民倒悬’的义旗,前来匡扶正义的。”他又拍了拍站在自己身边的莫不计,说道:“我怕诸位大人不信,所以现在就命我的部下再将那讨伐檄文当众念上一遍,免得有人怀疑我做伪。”

莫不计不敢怠慢,当即从书袋中取出檄文,当着所有人的面,大声的念了出来。

待莫不计念完檄文,大殿内更是一片混乱,所有的人都齐将目光投向林清华,想看看他葫芦里到底在卖什么药。

与气定神闲的林清华不同,此时郑森的脸色变得更难看了,他转过头去,看了一眼在龙椅上坐立不安的唐王,随后转回头来,对林清华说道:“楚国公此是何意啊?”

林清华笑道:“没什么,只是想让更多的人明白我的意思而已。这份讨伐檄文在我出征之前,已经被我印刷了很多份,广为散布在湖广、河南等地,诸位大人若是还不信的话,自可派人前往那些地方查看,看看林某到底是不是说实话的人!”

郑森显然有些着急了,他看着林清华那不紧不慢的表情,咽了口吐沫,说道:“楚国公做事的方法还真是让人摸不着头脑,郑某如今已是彻底糊涂了,有些事情必须向楚国公问个明白,也好将我等心中的疑惑驱除。”

林清华背着手,大大咧咧的说道:“郑森兄有话尽管问,我知无不言!”

郑森眼珠子一转,问道:“刚才楚国公的话里的意思好象是有些矛盾的,你先说桂王如今仍是皇帝,可是接下来的那份檄文里却又说桂王悖逆不道,这可说不通啊!郑某思来想去仍是一头雾水,还望楚国公明示。”

林清华笑道:“这还不好理解吗?正是因为桂王悖逆无道,所以我才会领军前来讨伐他,而如今纵观天下,没有哪个王子贵胄可以有资格当个好皇帝,所以如今变不如不变,况且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桂王也是人,他也会犯错误,所以,前些时候才会将百姓逼的走投无路,纷纷起来造反。不过嘛,现在不同了,桂王已经知道自己错了,而且他正打算改正自己的错误。”

郑森睁大眼睛看着林清华,问道:“楚国公是在开玩笑吧?郑某怎么觉得你说的很是让人迷惑呢?你说桂王知道自己错了,这又有何凭证呢?”

林清华从莫不计手中接过一张宣纸,将其高高举起,说道:“桂王能够放弃无谓的抵抗,将南京城完好无损的献出,足见其已经幡然悔悟,更何况……”他伸出两手将那张宣纸展开,向着众人亮了亮,说道:“诸位请看,这是方才桂王写的罪己诏,在这上面他痛陈了自己以前所犯的罪行,并表示自己愿意悔过,愿意为自己以前的错误付出代价。诸位可以好好看看,这上面有桂王摁得手印,方才桂王被自己以前的罪行气得浑身发抖,手上实在是没有力气,所以写不出来字,所以这罪己诏实际上是莫不计莫先生代笔的,桂王最后在上面摁了手印。”他转回身,低着头询问那仍旧缩在御辇上的桂王,“我说的对不对呀?皇帝?”

桂王一言不发的垂着头哼了哼,也不知他听懂了林清华的意思没有。

林清华马上直起身子,向着众臣说道:“大家都看见了吧?桂王已经亲口承认了,所以说,桂王还是真心想悔过的。犯了错误不可怕,可怕的是明知自己错了,还硬说自己没有错,死不悔改。既然桂王知错了,那么他自然还是皇帝。”

听完林清华的这一套歪理,底下众人议论纷纷,他们中的多数人已经完全被林清华的这些话给弄糊涂了,他们既不知道该怎样反驳,也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坐,不知道自己是该向唐王下跪,还是应该向桂王下跪,一时之间,众人彷徨无措的站在原地,谁也没有开口说话。

作为唐王登基大典的主持者和唐王的支持者,郑森自然是无法容忍这种冷场情景的出现,他暗自告诫自己冷静,略微整理了一下被林清华弄的混乱不堪的思绪,随后对那一脸得意的林清华说道:“楚国公的意思郑某还是没有明白,你是说,咱们费了这么老大的劲儿,将南京攻陷,只是为了督促桂王反省?他仍然是大明的皇帝?”

林清华点头道:“不错,我正是这个意思。”

“岂有此理!”一名中年男子走上前来,驳斥道:“桂王既然无道,那么自然就不能再当皇帝,自古以来,天下为有德者得之,如今唐王受天下万民拥戴,正是天子最好的人选,他不当皇帝,难道让这个昏庸透顶的桂王来当皇帝吗?”

林清华看着这个人,问道:“这位先生好生面生,敢问尊姓大名?”

郑森介绍道:“这位是郑某的幕僚,姓叶名翼云,是崇祯朝的进士。”

“啊,原来是位进士先生,得罪,得罪!”林清华向着那叶翼云抱了抱拳,他略微沉思一番,随即说道:“天下为有德者得之,这句话说的好。不过,请问这位进士先生,你认为唐王比桂王更有德些吗?”

“那是当然!”叶翼云显得非常兴奋,“唐王最爱百姓,在福州就藩之时,唐王经常由在下陪同微服出巡,体察民情,遇见乞丐就施舍些银钱,由此可见唐王有德。”

林清华仰天大笑两声,说道:“这算得什么?寻常吃斋念佛的人多了,遇见乞丐的话,说不定比唐王给的钱还多呢!作为皇帝,他所要做的不是去给乞丐施舍什么银钱,而是治理好天下,假如人人都有饭吃,人人都有衣穿,家家都有房子可住,则天下自然就没有了乞丐,也就用不着假惺惺的去做好人。”

叶翼云暗自责骂自己糊涂,一个不小心就让林清华抓住了把柄,正自苦恼间,郑森却接过话头,他说道:“楚国公说的好,但是以前唐王不是没有当皇帝吗?那么他自然就无法施展自己的报复,如今登基大典已毕,唐王已是天子,从今往后,我等臣工自然要为天子出力,治理好天下百姓。”

林清华见郑森又将话题给扯了回去,不觉怒道:“错!我刚才说的是治理天下,可不是说治理天下百姓!百姓们自己有手有脚,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好恶,用得着别人越俎代庖的治理自己吗?只要政通人和,天下自安,可是,假如又扶起一个昏君的话,那么百姓岂不是又要遭受一番苦难?所以,依我看,与其再立个毫无经验的新皇帝,不如还让吸取了教训的桂王继续当皇帝!这样省事!”

郑森见林清华语气强硬,不觉火气也升腾起来,他说道:“不行!唐王已经登基,从现在起他就是皇帝了,是大明的天子!桂王已经退位!”

林清华不甘示弱,说道:“桂王退位诏书尚未写下,何谈退位?他现在才是大明天子!”

两人谁也不肯让步,争的面红耳赤,若非顾忌着对方的军队的话,恐怕早已动手了。

见二人越争越激烈,众大臣生怕遭受了池鱼之殃,不待旁人提醒,便纷纷退了下去,远远的站在大殿的角落里,做起了壁上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