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三回 新的开始(2 / 2)

三国求生记 水瓶座·杰 4468 字 2019-08-13

区扼守亦有两年之久。之后若不是公孙瓒刚愎自用绍未必就能打下易京进取北平。今时今日曹公军势尚不及当年的袁绍,袁尚也不是无智公孙,旷久兵是必然的事……或许袁尚是无智之人,但他的身边必竟还有沮授、田丰。此二人才智相辅相成,令人不敢轻视。”

“只是这么拖下去。曹操他就不怕中原生出变故?”

刘道:“我想只要刘表不死。中原目前的局势就不会发生什么变化。刘备固然想夺取荆州。但虑及大义之名必会在刘表死后才会有所作动,这也是当初义浩你为刘备所画之策;孙权嘛,不久前才出过我们闹的那场山越之乱的大事,此举有如使孙权后院失火,不先行解决就不会越过长江另谋他处。至于汉中张鲁、西凉马腾尚不足虑。”(ps一下,陆仁不让刘称自己为主公,主要是听不习惯。考虑到刘那种以主为上的思想。陆仁美名其曰“敬人当敬于心,不当时时挂于口上”,典出周星星地《九品芝麻官》)

陆仁道:“话是不错,可是我想不通,袁尚所据不过数城,只怕人口还不及三十万。前者北平一带又多有被乌丸鲜卑劫掠,农桑被破坏得相当严重,几近于民不聊生。他哪里来地粮草将养军兵?按子良打探到地消息。袁尚拥兵不下五万,还有从乌丸蹋顿那里借来的两万胡骑,七万多的人马。凭那不足三十万的人口怎么可能养得起!?”

刘皱眉摇头:“这事我也百思不得其解。要真论农桑诸事,义浩你远比我在行,你都想不通我又哪里能明白?”

陆仁又开始习惯性的抓头心道:“真的很奇怪啊!七万人马不是个小数目,按现时点的标准没有五十万左右地人口根本就养不起,而且没听说过袁尚手底下有哪个内政长才的。除非……”

甄诚这时接上话道:“大哥,北平的赵雷与高顺也有一些消息,或许与此事有关。”

“那还不快说!”

甄诚道:“应该是在袁尚刚被袁谭逐至北平时起吧,据说那时袁尚就与乌丸蹋顿有所接触,与蹋顿各派出过万的人马并成一队,前往了北平以北的扶余、高句丽这一带,但是他们去那里干什么就不得而知了……”

陆仁大吃一惊,急忙翻开地图查看。只是大汉疆域的地图并没有这一地区,陆仁赶紧另取出一草绘的全图,只是这图并不怎么准确,但提供大概的位置还是足够地。

指点着图中地地方,陆仁呐呐自语道:“扶余、高句丽这一带嘛……大兴安岭这片地区?袁尚怎么会想起来跑到那里去啊!”

刘奇道:“这个大兴安岭我可从未听过。不过从位置上来看,那里不是漠北的苦寒之地吗?”

陆仁神色郑重的摆了摆手道:“那里地确是苦寒之地,每年未曾入冬便会有大雪降下。但据我所知那里的土地肥沃,春雪初消时若能抓紧时间进行农耕,至秋大收不是什么难事。而且大兴安岭这片地区资源丰富,若是能善加利用必能事半功倍……真的是奇怪了,袁尚这个公子哥怎么会知道这片地区的?在现在的世人眼中,这里根本就是不毛之地啊!”

刘瞥了陆仁一眼,心说你又是怎么知道的?其实陆仁能不知道吗?北方北方北大荒,北方北方北大仓,这首歌当年也火过老长一段时间的。陆仁当初在曹操手下为官时,也有过等曹操平定河北后,请曹操去开发北方区域的打算。别的不好说,但大兴安岭一带的林木资源在当时是能用“恐怖”这个词来形容的。而陆仁想建议曹操发展海运,大量的林木资源不可或缺。

都沉默了一阵,刘开口道:“如此一来或许就能解释袁尚哪里来的钱粮供给大军。闹了半天他在极北之地早就另起根基,且有乌丸游骑助他掳掠周边部族的人口为奴,不愁新城不成。”

陆仁摇了摇头,当时的农耕技术想开发东北地区的土地似乎还差了许多。或许要开田什么的总有办法解决,真正想不通的是袁尚到底是怎么会知道这样一片区域的。难道说是他自知南下无望就派人去北方探查过?那这还是袁尚吗?

用力的甩甩头,已经发生的事去想这前因似乎也没什么意义。考虑了一会儿陆仁问道:“子阳,你看我们是不是帮一帮曹丞相?”

刘笑道:“义浩怎么会想着帮曹公?曹公他可差一点就要了你的命的。”

陆仁道:“其实帮他也是帮我们自己。曹操平定河北之后,河北局势才会逐渐安定,我们的商路也能渐渐稳定。说真的,我们总不能只靠贩卖衣甲器杖来牟利,而河北局势若不能稳定下来,当地出产的各类夷州所需物品会极不稳定,对我们夷州的发展也大大不利。最重要的是我不想看着北方还是这样混乱下去,北地异族的劫掠不断,受苦的还是下面的百姓。河北平定之后,有曹操挡着这些异族总是件好事。若得机遇,我们不也一样的想进讨五胡吗?边疆一带的局势是否安定对我们也很重要。”

刘道:“那你是想调兵去?按你订下的大略,夷州军力维持在自保有余,进取不足这个标准,可你现在的自保军力都不甚充足。”

陆仁双手一摊:“所以才问问你有没有办法啊!你是一流谋士啊!”

刘低头看图,沉吟道:“计策不是没有,只是……义浩你要作好下血本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