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务必弄进来(2 / 2)

另一旁,老朱和朱标只吃了一个,便已不再继续。</p>

看的出来,两人并非是因不喜欢吃,而是不舍得。</p>

这东西若是可行的话,将来是要当粮种用的。</p>

就这么点儿,用都不够用,哪舍得吃。</p>

就在此时,朱雄英已兴冲冲跑来,报道:“皇祖父,目前只称了一小片,就已经达一千斤了。”</p>

这片地也就不到两亩。</p>

若按水稻和麦子,即便是高产,顶多也就五六百斤。</p>

这一千斤,着实已经超乎意料了。</p>

老朱当即起身,亲自跑去看着称。</p>

每次一百斤,装进麻袋里后,由两人抬着上称。</p>

在称好处,摆着十袋子扎好口子的,很容易便可看出。</p>

就在又一袋子称好后,老朱直接吩咐,道:“李德喜,你上称试试...”</p>

李德喜上称,便可大致估量一下这称到底是否存有水分。</p>

李德喜坐于麻袋上,由两个汉子直接抬了起来。</p>

李德喜并不胖,也就是百十来斤,因而对那两汉子来讲,倒也没什么压力。</p>

“一百一十斤。”郭六报出了一个数字。</p>

看李德喜那体型,差不多的确也是这个体重。</p>

数字报出,老朱没再多言,称重继续。</p>

“两千斤。”</p>

“三千斤。”</p>

“四千斤。”</p>

“五千斤。”</p>

随着一个个数字报出,老朱两眼都有些放光了。</p>

报到最后,郭六给出了一个具体数字,道:“共计为五千六百斤。”</p>

听到这个数字,老朱满是诧异。</p>

所有的番薯都是朱雄英看着装进麻袋的,绝不会出现任何虚假。</p>

这五千六百斤绝对是实打实的。</p>

听到数字后,陈恪走上前,冲着老朱笑嘻嘻地道:“这将近有两亩地,基本上是能达到亩产四千斤的。”</p>

老朱自是不会承认之前对陈恪的怀疑。</p>

只抬脚又重新翻看了这些番薯,感慨道:“这么好的东西,灾荒之时若能有,能少饿死多少人啊。”</p>

事实证明,这东西在少粮之时,还真就能救不少人的命的。</p>

陈恪自是不能抓着老朱当初的怀疑不放,郑重只道:“陛下,在此试验后确实能知这番薯的产量是能够达四千斤的,但这也是基于江宁这种地形,在其他地方如何,还需试验,臣以为接下来便需用这些在其他地方进行尝试,在寻到了经验后,再鼓励百姓去种植。”</p>

朝廷出面,即便尝试失败,也能够承担的起其中的风险。</p>

可若是由百姓来种植,一旦失败,一年收不到粮食,那可就要被饿死了。</p>

陈恪建议出口,朱标马上接着道:“父皇,陈恪这建议倒是不错。”</p>

对种田之事,老朱并不反对,随之问道:“说吧,你有何要求?”</p>

陈恪既出这个建议,那便是想法的。</p>

对老朱的询问,陈恪也不再扭捏,直接回道:“郭六全程负责番薯的种植,这个事情完全可交于他去做,庄园的人手也够用,差的只有地,选中的州县,还望朝廷划分地让他们去试验。”</p>

若让郭六在耗费力气在寻地上,哪还有心思再专心鼓弄这些东西。</p>

“另外,臣请陛下能建屯田卫,农研所两处,农研所招收的是如郭六这类人,搞得就是如何能够提升产量,而屯田卫则是需做些苦力,就如翻地,收一下之类的,将来要试验的地方只会增多,光靠这些人肯定是不行的。”</p>

这些都是于发展农业有着绝对好处的。</p>

“农研所,屯田卫的成立,要不只限于番薯一类,还要想办法提升水稻麦子的产量,另外,据郭六见过的那个佛郎机商人所言,在他们那里还有种土豆,产量也与番薯差不多,还有玉米,产量也要比水稻麦子高的,臣以为这些东西也该尝试着种植一下。”</p>

只要农作物的产量能够提升,那便可养活不少人。</p>

老朱只简单顿了一下后,便道:“准了,你说的那个土豆和玉米也要再问问那佛郎机人,咱也会吩咐有司对此打听一下,若真是如此,这些东西也务必弄进来。”</p>